那百万宝贵中国人,我愿为之生,为之死! 1831年杨格非出生在英国斯旺西,16岁开始在教堂里定期讲道,之后半工半读入贝德福德神学院深造。 因为成绩好神学院派他往中国传教。24岁的杨格非来到完全陌生的中国,在上海待了六年后,汉口也建立租界于是就来到汉口后和贫民住在一起。 “刚到武汉布道,下乡难免会遇到危险。”杨格非去孝感访问遭到一场几乎致命的攻击。数以百计的群众,坚硬的泥块像骤雨般打在他身上“滚回汉口去!”血流满面的杨格非在信徒护卫下,得以脱身。 他站在大街上宣扬爱,人们以粪便、石块相待他纹丝不动。杨格非曾说过一: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也不是为了做生意,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这里,只是为了拯救世人。当他看到底层百姓深受鸦片荼毒,一心为中国百姓奔走呼号。他为此苦口婆心提醒中国人,吸食鸦片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关于鸦片贸易的简明问答》一书中抨击鸦片贸易的罪恶,义正辞严地斥责英国政府,谏议停止将鸦片输往中国。 中国需要的不是上帝,而是医生,建一所医院,我要治病救人! 1866年在他不断奔波下,筹集善款400英镑,成立了“汉口仁济医院”。这是华中地区最早的西医院,也是今天武汉协和医院的前身。仁济医院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都不收钱,“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赚钱,以后就不愿意再做那些没钱的工作了。” 我只想先解决他们身体上的疾苦。刚开始医院只有两间病房和一位兼职医生,为此杨格非的儿子汤姆•纪立生,任汉口仁济医院任外科医生,这也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外科西医生。 1902年纪老先生创办了湖北地区最早的西医学校:大同医科学校。多年后杨格非、纪立生父子两代人让湖北第一批华人西医生从这里走出。 他的行为感动了英国许多教会,漂洋过海而来英国人带来了资金药物。除了汉口仁济医院,他还建立了武昌仁济医院(现在的湖北省中医院);武汉第一家妇科医院,玛格丽特女子医院等数十家医院。 医院建立了他觉得光靠建医院救不了中国人,中国人需要自救!为此他办起了汉口第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经学为一身的综合性学校:博学书院,它是今天武汉四中的前身。 从这所中学走出了的袁隆平,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叫林华宝,中国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以后杨格非又接连建成6所学校,包括三所男校,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武汉第一所中学、武汉第一所师范学校、汉口伦敦会医科学校.....。 58岁那年他被英国教会选为:英格兰与威尔士公理会全国协会主席。70岁那年他累倒了以为自己会离去,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我现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长江与汉水各地,那些散居在,两条壮丽江河岸边数以百万宝贵的灵魂,我愿为之生,为之死。 万幸的是医生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1905年为他举办的盛大感恩聚会上充满深情地说:“如果上帝再给我五十年,我仍将全部献给中国。” 1911年家人护送他回英国,81岁离世。临终前,他的头努力转向东方。 为中国生,为中国死!多年后他的医生儿子、儿媳喉咙被合葬于汉口公墓,杨格非一家全部的爱留给了武汉。 何等辉煌的成就,一个150年前不远万里来到武汉名不经传的英国人。 如果上帝再给我五十年,我仍将都给中国! PS:《心系武汉》 1927年武汉的名称正式启用,划为京兆区(中央直辖)。它的主体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 汉口,明代即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武昌,武字字面意思为军镇。汉阳,据说汉水原先在汉阳之南注入长江,后来河流改道也没有改名字。 上海没有上海路,也没有武汉路。 但是上海有与之对应的武汉三镇汉口路、武昌路、汉阳路(为后改,原为汉壁礼路)和黄陂路、东湖路、湖北路。 汉口路东起外滩的中山东一路,经四川中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山东中路、山西南路、湖北路、浙江中路、广西北路、云南中路,西讫西藏中路,长1593米。 老上海俗称三马路和海关路,上海滩报业街的中心地带它阅尽了道光至民国时期,花花世界及海关大楼的更交替换。海关大楼以前为江海关大厦,20年代落成。大楼最高处为钟楼。座足十层楼高的庞然大钟,为当时亚洲第一大钟。 魔都最早的报纸是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报址就在海关路; 沪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也在这条马路上。 宣统二年起有报社在这里择址设馆出版。《天锋报》、《民立报》和《民强报》,后来又陆续有《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神州日报》、《晶报》、《回民日报》,《上海画报》等数十家报馆。 50号: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大楼建造于1908年,通和洋行设计。它的前身、户部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 1912年中国银行在此开业。早年在汉口路3号,后改为汉口路50号。后又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使用解放后,部分房屋归市民政局所用,部分由红光中学使用。 红光中学: 校址同上。60年代为市房地产管理局技工学校,63年改名红光中学。 110号: 旧中南大楼由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租用。 151号: 第一商业银行所在地。 1909年浙江的官银号改组成浙江银行。总行设在杭州,次年在沪开设上海分行,辛亥革命后改称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48年后改名浙江第一商业银行。 193号: 江西路、河南路、福州路、汉口路围合地块内的一幢半围合型建筑为工部局大楼,人们习惯将它称为老市府大楼。 1914年建造落成于1922年,曾为工部局、国民党市政府等办公场所。上海解放,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在此举行,同年10月在此升起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 1956年后,市政府部分委办局仍留在此处办公。 309号: 旧申报馆。5层钢混结构,属早期近代建筑。墙的外立面檐口下部和壁柱都有花纹,具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二楼挑出阳台栏杆美观。《申报》、《新闻报》和《时报》是上海最重要三份报纸。《申报》发行78年,被人们视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解放后为《解放日报》,60年代《解放日报》和《新闻报》合并,解放日报社大楼又扩展到了汉口路274号。 422号: 证券交易所。陆谦受设计大楼呈工字形布局,钢混结构前后5层,中间8层。四到八层有60多间客户房间,是当年远东最大的交易所后名为华企大楼。 740号: 扬子精品酒店原名扬子饭店,建造于1934年李蟠设计,潘荣记营造厂建造,以ArtDeco装饰艺术风格赢得了远东第三大饭店的美誉。 阮玲玉、蝴蝶等演艺界名星在扬子舞厅留下过倩倩身影。银嗓子姚莉是扬子舞厅的驻唱歌星,《玫瑰玫瑰我爱你》为十里洋场夜夜笙歌,抒情浪漫充满诗意。 汉口路、西藏中路口:慕尔堂坐东朝西,哥特建筑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周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其中正厅560人,楼座380人唱诗班处60人。 1936年塔楼顶部安装了一个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夜晚,那十字架向四个方向缓缓转动,与星光交相辉映。 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改名沐恩堂,意为沐浴在主的光芒中。 汉口路的MayWar Lee作为中国制钟业的发端,美华利在二十世纪初,代表着中国制表业的最高水准。亨达利钟表店原为亨达利洋行,孙梅堂从洋人手里并购亨达利后,使之成为中国钟表行业的一颗明珠。 一条汉口路,分布着西式建筑或烟纸店林林总总。走过每一栋建筑走进每一条小弄堂,它每一块砖瓦、每一寸篱笆墙散发着岁月幽幽的光芒。 武昌路: 1850年前后填浜筑路逐渐自东向西延伸。历史上四川路以西路段被称为西武昌路,以东则被称为东武昌路。发电厂建成后有人们称为自来火街。 281弄: 同仁里,中国的英格丽-褒曼阮玲玉,大部生涯都在此渡过。东侧不远处,有一条大约300多米的小路汉阳路。旧称汉璧礼路英国商人、慈善家而得名。 汉阳路: 南侧有三角地菜市场,上海滩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菜场。始建于1890年,至民国初年已成为上海最大的菜场之一。 黄陂路: 1887年填浜筑路,取名马霍路,后更名黄陂路1945年更名黄陂北路至今。 黄陂南路辟建于1901年,初名峨眉山路。1906年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名作路名,取名贝勒路后更名黄陂南路至今。 路北首的跑马总会大楼,现已被改造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路中段则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南段还保留着部分上海传统里弄住宅,旧时生活点滴可见。 东湖路: 1902年修筑的东湖路,原名杜美路以法国驻越南总督杜美命名。当时的杜美路,南起今淮海中路向西北延伸至富民路,转向西延伸至常熟路,全长近900米。1922年北段与长乐路相接,成为长乐路的组成部分,南段仍名杜美路后改名东湖路至今。 这条路上最有名的无疑就是位于如今东湖宾馆内传说中的的杜月笙公馆。虽名为杜公馆,但杜月笙很可能从未在此住过。 湖北路: 清同治元年拆了第二跑马场筑路,因为是原来的跑马场外跑道筑成,整条路呈弧形,当时称作大新街后改名湖北路至今。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夜思念情无限,共饮一江水。上海路名中的武汉印记见证了几多沧桑变幻,沪汉两地情谊一线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