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赖义渡镇,后有烂泥渡路,铜人码头对岸就是浦东的赖义渡。 董家渡一带有不少以码头命名的路和街名,如王家码头路、竹行码头街、万豫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等。我爸南汇老家来回,必渡之。 上船前买筹码,好像是6分钱抛在网线兜里,蹦蹦跳跳的然后顺着口子掉下去很好玩。每次都抢着做这件事情,回浦西是不要卖筹码的。当年黄浦江里还能看到过有黑黑的江猪,争先恐后的啃食瓜皮之类的。可惜后来去西郊公园,没看到这个品种。 有一年回家,水位太高 ,摆渡船抛在江面很久居然睡着了。 嘉庆13年,黄浦江开始官渡称义渡,设义渡管理局。浦东老摆渡、杨家渡、赖义渡等渡口时称八长渡。 1914年,通往赖义渡口的弹格路定名为赖义渡路。浦东话赖义与烂泥谐音,坊间俗称烂泥渡转正式路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工厂入驻,大量企业员工和家属成为了赖义渡镇的居民,后政府填河筑路将烂泥渡河填平,烂泥渡河就成为了烂泥渡路。 《浦东辞典》:光绪三十四年塘工善后局重建,属民渡。码头为木质结构,设跳板供行人上下。南北向的烂泥渡路长1.12公里,是连接烂泥渡口与东昌渡口的主要通道,直到浦东开发开放后消失。链接八长渡: 黄浦江由原范家浜拓宽成为大黄浦时,仅作通航没有摆渡。 后来黄浦江两边建工厂,设仓库开商店,过江的人渐渐多起来,始有民间小木船摆渡。再后往来人数渐多遂收渡资,渡口渐称济渡。 八长渡始为民间义渡。西岸渡口建有屋宇,岸滩砌以长石,不定班不定时有人就开船。渡口为:老白渡、烂泥渡、陆家渡、高昌渡、南仓渡、永济渡、杨家渡和周家渡。 明嘉靖二年,上海县府建造了13只大木船,设立了高昌、南仓(今南码头)、北仓(今董家渡)、洋泾、朱家港、东沟6个官渡。与此同时渔民以撑划子、摇舢板也做起摆渡营生。 史料记载黄浦、吴淞江渡口有35个,从事摆渡的船民200多户。为此苏松太道台在南市设了“义渡局”,把这些渡口摆渡的事管起来按时缴纳捐税,并遵守“义渡局”的传呼、训示。 民国2年,浦东塘工善后局在浦东塘桥渡口修建木质码头,渡口共有摇橹木船12艘称大渡,永济渡后改称董家渡。 民国22年,始建轮渡码头,添置柴油机渡轮2艘。 1936年正式通航,每班在江面开行6分钟,渡资铜元5枚。 PS旧文:《烂泥渡路魔都生活的另一面》 魔都不光是有活色生香醉生梦死的生活。租界以外的南起塘桥,北至南岸东起浦东南路,西至东岸绵延连接六个轮渡口有一条路名曰:烂泥渡路。 当年潮涨潮落时有大量泥沙在这里囤积,疏浚和清淤河道挖起的大量河泥,一船一船地运至黄浦江转弯处的浦东江岸填置。浦东的江岸线就是现在的浦东大道和浦东南路处,这两条路连成L字型勾勒出浦东江岸最初的雏形,黄浦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转弯。 浦东的江岸线迅速向外扩伸,生成了新地块。新延伸的土地上河网交叉密集便于农业浇灌,大批以捕鱼为生的先民们及足先登来此定居。随着居民的倍增,居民们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 记载宋元时期,上海地区最大的河流便是松江,元年至元十二年前后改吴淞江,即现今的苏州河。离松江一箭射程之遥的黄浦是松江的一条大支流。吴淞江由于上游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随河俱下,使得吴淞江下游河道严重淤塞。明永乐初年官府派工部尚书带千余人马对范家浜吴淞江的一条小支流进行疏浚,引吴淞江接大黄浦,经引江合浦工程始成现在的黄浦江。 烂泥渡路的前身坊间传说,一百多年前黄浦江涨潮早晚两次潮水漫上岸,浦西已有洋人码头,市场很繁荣。浦东不归租界管理,江边只有小舢板的码头,泥土潮湿坑坑洼洼的积水。 长者建议根据地泥浆里行人拔不走的布鞋、草鞋、钉鞋当时土制套鞋不计其数。出行均得摇船而行之就取名曰烂泥渡。 希氏曾经告诫德国人,民众是盲目和愚蠢的。魔都不光是有活色生香醉生梦死的生活。过去的历史如果刻意忘记只会让自己记得更牢。 1997年版上海地图大概是最后留有芳名的版本了。 照片名为《魔都午后》。 我在烂泥渡路看昔日的情人墙,情人墙里的人们在看当年情人的后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