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包车又叫人力车,当时的上海人称之为东洋车。中国第一代具有正规运营资质的出租车,民国时期风靡上海的交通工具。19世纪70年代前后,日本的人力车制造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而生。人力车经过不断改进,传到亚洲各国。清同治十二年,法国人米拉向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后,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第二年日本人力车正式进驻上海。工部局为了区别私有的东洋车与公共的东洋车,规定公共东洋车必须漆成黄色。自此,东洋车开始被称为黄包车。黄包车舒适、便捷适应上海弯曲、狭窄的马路或弄堂。如果遇上下雨天,车夫还会把客人从门前背到车上,以免客人弄脏了鞋子。1924年,工部局开始限制人力车牌照发放,一张2块的牌照在外面市场上可以炒到750块。图片大约为1949年前后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