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上海县城北郊、黄浦江西岸的一条繁忙的河流。开埠后洋人在洋泾浜北岸建立了英租界;洋泾浜南岸与上海城北城墙之间,东西狭长的地块上建立了法租界。洋泾浜就此成了上海租界的界河、分界线。洋泾浜上的桥分别为:头洋泾桥,今延安东路外滩、二洋泾桥,今江西路延安东路口。“二”沪方言音近ni、三洋泾桥,今四川路延安东路口、三茅阁桥,今河南路延安东路口、带钩桥,今山东路延安东路口亦作打狗桥、郑家木桥,今福建路延安东路口、东新桥,今浙江路延安东路口、西新桥,今锦云南路延安东路口、八仙桥,今西藏路延安东路口又称老八仙桥。历史上的上海是江南水乡城邑。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步伐,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开始了规模性的填浜筑路。由于界河主权各归一半,填浜筑路的费用经过许多次协商达成一致,填洋泾浜筑路工程正式开始。1916年洋泾浜填河筑路完工后,以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名字命名。1943年改名为大上海路。1945年改称中正东路。1949年后命名为延安东路至今。爱德华七世:颇受人们爱戴的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君主,以讲究穿着、喜爱交际、为人和蔼可亲著称。1901年爱德华七世继承王位后,着手修复英、法关系。1902年他出访欧洲,专程访问法国。在巴黎举行的宴会上,他使用法语致辞,这个做法有助于法国民众对英、法关系的改善,爱德华七世也赢得法国人民的尊敬。1914年,爱德华七世逝世后,上海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一致同意用这种方式缅怀和纪念爱德华七世。《爱尔兰邨》有了爱尔兰君主命名的路名,一定也会有爱尔兰邨。延庆路原来是一条名不经传的断头浜,东起东湖路(旧名杜美路)西至常熟路(旧名善钟路),长496米宽12.0~15.0米,车行道宽7.0~8.0米。民国8年以法国侨民名命名格罗希路。民国32年以延庆改今名。延庆路51弄坊间名为爱尔兰邨,Éirinn派生词。1928年SHANGHAITIME报道爱尔兰邨活动,居住在上海的爱尔兰犹太人,组织的篮球队和足球队。爱尔兰邨的报道,还可以在1938年的字林西报的行号录见到。17号,亨达利孙梅堂旧宅。孙是圣约翰学堂毕业生,一路艰辛亨达利成为了钟表行业大旗,名扬天下。光绪二十八年上海开设减产早华钟表店。光绪三十一年在宁波工办制钟工厂。罗致一批能工巧匠首创了国产时钟,以插屏钟(俗称屏风钟)为主,也建造门楼大钟等。1915年“美利华”精制的中国时钟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及优等奖状,为我国在世界钟表史上争得一席之地。1956年全行业进入公私合营,成立钟表总店。1957年开始在亨达利钟表店试制钟表。1966年改为利民钟表店。1979年恢复原名。当年有文记载:鄞縣孫梅堂先生,雅有鐘錶大王之號。其所經營之美華利鐘表行,創業於前淸光緖二年。其父廷源公,處事謹愼,一惟誠篤是踐,行旣立,內而整理,外而貿遷,大而肆應,細而審核,輒兢兢身任,不假手他人,久之,信用大著。光緖二十八年,廷源公以年老不勝繁劇,由先生繼續其成。是歲卽於上海河南路今總行原址,高其門宇,改革一新。迨光緖三十一年,自設工場於鄞邑,專造諸式時鐘。甯波分行,亦卽於是年成立。光緖三十四年,設上海南京路美華利分行。民國元年,設天津分行。並遷甯波工場於上海楊樹浦。民國二年,總行營業日盛,分樓下一部爲南號,而以南京路分行爲北號。民國三年,設杭州美華利分行,又設寧波美記行,四年又建時鐘製造廠於閘北天通菴。民國六年,設上海時中,接盤抛球場之亨達利,遷總行於亨達利二樓,民國七年,設上海惠林登。民國九年,設北平美華利分行。而上海太平洋,杭州惠林登,天津太平洋,復次第成立。並改南號爲美華利第二發行所,北號爲第三發行所,更於小東門設第四發行所。其後復絡續增設北平武昌南昌濟南等處,總計增設至二十八處。堪稱我國鐘錶業之巨擘。先生繼承先業,發揚光大,復能提倡國貨,在私爲克家,在公則挽回利權,豈淺鮮哉。一生留下一个金字招牌三个字:亨达利。PS:《延庆路地标》4弄花园里弄,建于1930年联排式花园住宅,20世纪30年代时曾为外侨、犹太人居住。11弄哥伦比亚公寓,大概可算是延庆路上最老的建筑了,始建于1912年,混合4层结构。1号在抗战中曾一度成为浦东中学的校园。浦东中学创办于1907年,近代上海的第一所完全中学,首任校长黄炎培。18弄11幢联排式花园楼房。弄底有一幢大型的花园住宅曾是丁伯雄开的格罗疗养院,有20张病床。后改名剑桥医院,解放后归卫生局所有。1943年邹韬奋在格罗疗养院治疗,先生常对在旁的朋友说:我的眼泪并不是懦弱,也不是悲观的表示,只是痛到最最痛苦的时候,用眼泪来和疾病斗争。29弄大福里。1930年邓演达在这里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并任中央总干事。他在大福里生活了一年多,直至被秘密杀害。96弄花园住宅里,住过不少越剧界名人,如周宝奎、竺菊香等。弄底曾是日本老太太久保玛莎的住宅。在上海文化界提起久保玛莎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久保玛莎是中国蓝印花布收藏家,因为她的努力,使中国蓝印花布成为后现代的时尚。2011年80岁的久保玛莎在日本东京去世,延庆路上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位痴迷蓝印花布的日本老太太的身影了。130号赉安设计,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大型花园住宅。弧形山墙上丰富的曲线雕刻、窗框正上方券心石上的雕刻头像以及常用的曲线形阳台、局部的椭圆雕刻图案和栏杆上的石制花坛使建筑呈现强烈的巴洛克风格。据说此幢别墅是三十年代时一个犹太富商所有,此人后来离华他去,将别墅委托一位老人代管。解放后老人将整幢别墅售于政府后即去世,别墅的故事成为了永远之迷。现为上海市结核病防治所.151-157号4幢建筑建于1936年,赉安作品。假四层联排式花园住宅,宽幅出挑的混凝土做成微微突出的曲线,下面是曲线同样优美的红砖砌筑的平拱门,拱券逐层内收,形成立体感,两侧墙垛下部又以青石板砌筑成舒缓的曲线为收头135号至149号是花园式里弄住宅,楼房前面围有规模较大的庭院。141号是画家程十发旧居。此楼解放后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工作室,后辟为家属居住处。一楼为半地下室,二楼由程十发、韩和平居住,三楼为王仲清、罗盘居住。程十发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普及工作。1952年进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前身),在出版社里担任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的筹备工作,并任画师。程先生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妻子张金锜是程十发在上海美专读书时的同学,毕业后结为夫妻。婚后两人养育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张金锜的叔叔是画家张子固,考入上海美专后师从王个簃。花卉取吴昌硕重墨大彩,别具风骨颇得其师王个簃赞赏。延庆路和常熟路口,瑞华公寓。以前还叫赛华公寓、林勤大楼。它在延庆路上有两个门牌号码:161号和163号。此地领事馆和馆内分支机构不少,曾分别租给了瑞士和智利两个领事馆做办公室。上海地方志:1931年古巴驻华公使馆由北平迁驻上海,一度总领事馆事务由驻华公使馆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