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特产大白兔奶糖,每次假期结束后总是会带些回去的。足够好吃又耐放,最主要的是口感、ARTDECO的包装设计在英国人看来没有一定点违和感。蝴蝶酥,适合我长途运输的唯有国际饭店的铁皮盒子了。Mille-feuille直译过来是“千层叶子”千层酥。蝴蝶酥的原料简单面粉、黄油、水和糖,黄油对味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家里时试着做过层层酥皮,将裹住黄油的面皮擀开、折叠,再擀开、再折叠,期间还要不停撒糖一遍又一遍。面皮不能破黄油不能漏,每一层都要平滑均匀后整齐摆满一整个烤盘,留出空隙。接下来就是喜悦的等待:面团膨胀,像蝴蝶一样舒展双翼,香味填满整个空间。上海人小时候对哪个厂家有感情,决定了蝴蝶酥是住黄浦的国际饭店;酥皮密致匀称口感偏扎实的卢湾老大昌、哈尔滨食品厂或饼干一般大小的静安凯司令。国际饭店蝴蝶酥,个头偏大蓬松凸起,口感偏酥脆卖了几十年,是许多人小时候的甜美记忆。它真正火爆起来,似乎也就是近些年的事。千禧年后,法国著名面包品牌Paul进驻上海,除了千层酥、法棍,蝴蝶酥也成为当时的热门。国际饭店营销做的很好,开始有计划地向市场推广。上海人的怀旧思绪百年老牌饭店的光环,蝴蝶酥几乎成了国际饭店的代名词。坊间传说蝴蝶酥,是法式千层酥剩下的边角料做的。法文Palmier原指棕榈树。千层酥皮切割后会有不少剩余,把这些酥皮卷起来切片,撒点糖烤箱烘一烘,摇身变成了小巧精致的法式餐后甜点蝴蝶酥。一闪一闪亮晶晶butterfly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日子只能往前走一个方向顺时钟,一年一年又一年唯一不变的是不停地改变。哈斗、白脱小球、西番尼至今还是小范围在上海人的口中悄然传播,最广泛的口口相传或许也就蝴蝶酥了吧。图3为公众号和老大昌有关的文字,恕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