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因为是少年宫民乐团的学员,有一次看见一位老爷爷过马路走的很慢,我把笛子包拿在手里,也故意走的很慢,直到他过完人行道。
他伸出大拇指很友好的对我说,你是白头礼拜堂学民乐的吧,你的修养和人品可以的。
“白头礼拜堂”,对扫街的我来说很好奇,网上查了半天,没找到资料只能作罢。
大胜胡同拍完微博上传后,我说想拍白头礼拜堂。承蒙随意老师的指点,按图索骥找到了波斯胡同,可惜年代久远,再年老的居民也回忆不起红头一族或白头一族了。
波斯胡同不大,可能是违章建筑的原因,现在能看到的也就是2~3米宽,100米左右见底的弄堂了。
讲到了波斯胡同,肯定牵涉到波斯人。除了黑种人,黄种人的出处有待考证,白种人几乎以雅利安人开始。
以前雅利安人是一个部落联盟。
公元前3000年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进入小亚细亚,与当地原住民杂居、融合后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赫梯人、吕底亚人;同一时期,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为斯拉夫人的前身;接着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又一支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带,被称为拉丁人;一支向西和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和中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一支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称为胡里特人和加喜特人;后期进入伊朗高原的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最后一支越过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来到印度河流域。
波斯人是指以波斯语作母语的人们,词意为超族群。公元前550年,古波斯人在伊朗同化当地人,直至伊朗伊斯兰化后波斯一词终结。
印度为第三大伊斯兰教国家。其他宗教包括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锡克教为红头,祆教(拜火教)为白头。
至于伊朗人,印度人,早些年上海当地的居民是很难区分的,只能以红头,白头或波斯人称呼,言语间无任何恶意。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 一批原英国殖民地印度人也跟着来到上海定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红头阿三”的锡克族人,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巡捕和门卫的工作,但是还有一批现在鲜为人知的印度人也来到了上海,他们就是印度的“巴斯人”(Parsi或Parsee),他们都是移民到印度的波斯人的后裔,故他们又自称为“波斯人”。
跟锡克族不同的是,这批“波斯人”在上海主要从事贸易和房地产。属于比较富裕的阶层。19世纪他们曾经占来华外商的三分之一。
现今“波斯胡同”以及后面的“清和坊”地皮就是属于这批“波斯人”开的白头洋行的产业。而这批“波斯人”当年就是居住在“波斯胡同”和它的周边地区。
这些“波斯人”信仰的一种叫“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宗教。中国人称之为“祆(xian)教”,因为他们的崇拜与火有关,所以又俗称为“拜火教”。 当年在上海的这批“波斯人”就在今福州路539号的地皮上,也就是在“波斯胡同”隔壁建造了一座“波斯教堂”。
因为这些印度的波斯祆教徒,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上缠着白色的头巾,所以该教堂又被称为“白头礼拜堂”,49年后随着这些印度的波斯祆教徒的离开,教堂也就被改作它用了。
“波斯胡同”不大,也就是宽3米。长不到70米,拐两个弯就能到底。“胡同”两边有一些2-3层楼的砖木结构的民居,显得非常杂乱,已经看不出当年的风貌了。只有个别楼房墙上的一些外饰,还能稀依传递出当年这条胡同的异域风采。
通过这条“波斯胡同”的大概,或许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当年上海多元文化的痕迹。
福州路还有一条“新民胡同”,就是今天的福州路614弄,后来叫“同兴里”,原来也是印度波斯人的居住地。
“白头礼拜堂”,原址后来先后成为“上海中立升降机厂”和“黄浦豆制品厂”的厂房。1990年教堂被拆除,现今在原址上建造的是黄浦区少年宫。
图片中的建筑装饰是否还留有一点点波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