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代表公正, 哥特式代表虔信, 文艺复兴代表高雅, 巴洛克代表富贵。 徜徉在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里,看到的标牌不管是古典还是现代,大都写有折衷主义风格几个字。 折衷主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有哪些特征呢? 哲学术语折衷主义,又为折中主义。是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也被称之为“集仿主义”。 它源于希腊文意为选择、有选择能力。人们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既认同某一学派的学说,又接受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它着重于建筑的外表特征、手法、细部等等记录描写,给各种历史风格总结出一整套标准特点。亚历山大里亚人波大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折衷主义的人。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和北美的建筑史连成了一片,国界的意义已经很小。测绘、写生,新发明的照相术给建筑史研究以很大的帮助。兴起的创作思潮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式各样,在欧美盛极一时。 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也称模仿主义建筑。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这个阶段建筑史研究非常兴盛。 欧洲折中主义手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850-1870年,二是1870-1914年。 1850-1870年间,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发展为更加丰富的“新巴洛克”风格。由于它形成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因此也被称为第二帝国式。新巴洛克风格的第一个作品大概就是巴黎卢浮宫。它采用孟莎式屋顶,立面为文艺复兴风格,繁琐的巴洛克式山花把屋顶轮廓线装点的异常华丽。 巴黎歌剧院把新巴洛克风格发展到极致。它是马蹄形包厢剧院最成功的实例,其平面布局、视线和音质均很成功。立面构图以卢浮宫东廊为骨架,体现了古典主义建筑条理清晰、逻辑明确的特征,同时建筑细部充满了洛可可式繁琐的装饰,屋脊轮廓线极其丰富,布满了精雕细琢的饰物、雕塑和巴洛克山花,观众厅的屋顶更像一尊富丽堂皇的皇冠。 巴黎歌剧院是法国折中主义的代表作,为第二帝国的纪念碑。 1870-1914年,这一时期的折中主义风格转向“古风”。建筑风格庄重沉闷,与前一时期“新巴洛克”的华丽欢快,大相迥异。 代表作为罗马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以希腊时期帕迦玛的宙斯祭坛为原型,采用了科林斯柱廊。 魔都尚存建筑风格,最大的特色是将所有建筑艺术形式,机械式的糅合在一起,形成拥有形式美特点的建筑形式。在这种主义建筑中,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包括英式、俄式、德式风格等等,只要符合形式美的特点,就可能被应用在这种主义建筑中。 当年上海十大建筑之一,建于1924年的西式建筑中华邮政大楼,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学的代表作。 立面采用英国古典主义手法,塔楼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在这里结合完美。二楼营业大厅当时有“远东第一厅”的美称。 斗转星移,邮政总局除了折衷主义建筑学的代表作之外,现在二楼已经辟为博物馆。历史文物不少,其中还隐藏了一个诡异的邮票珍宝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