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老北门附近有建一家很小的礼拜堂,成员主要是为洋人打工的华人信徒和洋人天主教堂。往后的日子里,信徒不断增多。 19世纪,优秀的建筑几乎只有教堂。 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从罗马风到哥特、文艺复兴,其转变的过程中双钟塔在哥特式教堂中非常多见,而单钟塔是在短暂的过渡过程中出现的形式。 早年上海单钟塔模式,因为简单而成为建造者的选择。 四川南路旧称天主堂街36号的,建造时间1860-1861年,上海现存最早的单钟塔式哥特式天主堂。该堂的神父主要来自澳门耶稣会圣若瑟神学院,与澳门的大三巴教堂属于同一个体系。 澳门是主堂,上海是支堂,故命名为圣若瑟天主堂。 天主教上海教区较早的一座天主教堂,江南教区及耶稣会帐房所在地。因靠近洋泾浜(现延安东路)南岸入黄浦江的出口处,坊间又称洋泾浜天主堂。奠基时,法国远征军司令和公使夫人为之举行奠基礼。 20年代前法租界唯一的天主教堂,法国驻上海领事在该处有专座。驻华海军司令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殉职,追思礼在这里庄严举行。 1950年龚品梅担任首位华籍主教,主教府设在洋泾浜圣若瑟堂。 恢复开放后现与四川南路小学在同一个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