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以前的城市规划,隔条马路天壤之别。西区的肇嘉浜路和旧贝当区现在的衡复区,咫尺之遥,老建筑寥寥无几。 肇嘉浜路680号中国钟厂,西邻景福针织厂,东为居民住宅。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市场上最为畅销的是德国时钟。为振兴国货抵制洋货,1939年中国国货公司经理等集资120万元创办中国钟表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当年上海唯一生产制造机械摆钟的民族企业。 当时的国产时钟,只能连续走上7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制造出鸟笼式齿轮和光洁度高的轴芯,时钟能连续走上15天。 为了突出这一性能特点,最终决定采用三个“5”作为产品商标,定名为“三五”牌15天时钟。 超长待机一经问世即广受欢迎,成为了民族工业产品中的佼佼者,职工人数就从建厂时的40多人增加为120人。 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在产品广告上动足了脑筋。当时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南京路大新公司(今中百一店)橱窗内的广告创意:一只制作精良的“三五”牌时钟,歪斜地悬挂在橱窗中间。时钟的外壳面板被拆去一半,让来往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钟的内部机械还在正常走动。 时钟边上的一首顺口溜写道:“挂歪摆歪,虽歪不停。倒拨顺拨,一拨就准”。 1954年中国钟表制造厂公私合营,定名为中国钟厂。设计研制出国内电台,首次使用“嘟、嘟、嘟”的天文报时讯号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报时钟。 1965年为北京地铁车站设计子母钟。 1976年绝响了20年的“西敏寺”乐曲钟声中国第一大钟再度响彻上海滩。 现在你要和小朋友们说,结婚只要三转一响就够了,他们肯定会笑掉大牙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结婚时兴“三转一响”:车轮会转的自行车、飞轮会转的缝纫机、指针会转的手表或台钟,一响则指会发声的收音机。 七十年代,购买一台三五牌台钟需要40多元一点,人均工资30块的当时即使有了钱,还需要通过抓阄的形式获取一张三五牌台钟购买票,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了。 三五牌台钟一般都是放在五斗橱上面正中的位置,台钟的两旁通常会放两只玻璃花瓶,里面各自插着一束当时非常流行的塑料花,算是家里一个比较奢华的装饰品。 黄色的木质外壳,透明的玻璃钟面罩,白色的钟面,黑色的数字和指针。打开座钟前面的玻璃门,一把长着两只耳朵的钥匙,插入钟面上的小孔中向右拧,可给钟上发条。一到整点就会听到“当当”的钟声。除了整点敲打外,每到半点也会发出“当”一下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 有一回我借宿在同学家的石库门。11点半刚睡下“当”一下钟声过后,接着就是连敲12下且邻居家的台钟还有时差,好不容易睡着了早晨闹钟又“当当”的响起此起彼伏。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上海海关大钟停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在国企下岗的年代,生产了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馆钟。 老一辈的奢侈品黑白电视,三五台钟,组合五斗柜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时代结束了。三五牌时钟陪伴了多少人成长,呵护护了多少人心中的安宁。三五时钟带走了时间,留给我们是满满回忆。 照片为图虫编辑组推荐的《千丝万缕》。石库门邻居之间的关系有形无形如同: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拧不住一分愁绪。 链接孙梅堂: 1904年,孙梅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卒业后奉父命经商。 1905年,欧洲学习并考察过钟表技术的孙梅堂决意自制时钟。 1912年,美华利时钟厂迁到杨树浦后,孙梅堂开始不惜重金罗致能工巧匠研制各式时钟,并逐渐打开局面。 1915年,孙梅堂在上海闸北天通庵(现宝山路横浜路口)新建了厂房,职工扩至百余人。工厂不仅设立了机械制造部,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各种齿轮、轴芯、圆片等零件,而且还另设有红木钟架部,负责组装插屏钟、大钟、天文钟、车站钟。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后,孙梅堂为了扩大影响,他在人流最为集中的地方选择在高大的建筑上安装大钟,吴淞海关、上海火车站、北京先农坛、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及大型百货商场等都是最早安装这一品牌时钟的,这种方法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名流也相继购买,产品还远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