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上海宗教场所有不少,有规模、有文化含量的当属徐家汇。 她之所以被称作东方的梵蒂冈,是那里有一个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1847年3间“修士室”竣工落成用以藏书,她是徐家汇藏书楼的雏形。 后因藏品渐丰需要扩大空间,原有的平房改建成两层楼房。下层用作藏书室,并在楼东北侧新建3层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 如今我们看到的藏书楼西南楼,就是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 1897年,原先的两层楼房拆除,藏书室移到神甫楼东北侧,扩建成新的两层藏书楼,又称“汇堂石室”、大书房或藏经楼。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 北楼大书房。砖木结构两层双坡顶,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上层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 南楼,原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建于1867年,几经改建,于1931年固定为,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 当年往来的信札中也称藏书楼耶稣会士为“石室神父”。 最古老的为1477年在威尼斯出版的《世界各地》拉丁文初版和1480年在米兰出版的《曼德威尔游记》意大利文初版。前者是和《马可孛罗游记》同年出版的西方和东方游记,后者是和《马可孛罗游记》齐名的中世纪提及中国的游记作品。 意大利耶稣会士克拉维乌斯的《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拉丁文初版于1574年在罗马刊行,徐家汇藏书楼藏有1591年的科隆版,可谓是《几何原本》的“原本”。 藏书楼不惊不惧不动声色,守护着里面的一页一册。两幢小白楼和残破的文献资料,她的一笔一划都在延续着人类文化交流和历史发展。 如今,徐家汇已经打造成徐家汇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衡复藏书楼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