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神职人员竞相传阅着一本基督教英文刊物名为《教务杂志》。 第60卷第1期特别增印了彩色附页。图中栋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建筑正是于去年秋天落成的基督教堂——鸿德堂。 多伦路59号长老会沪北堂新堂始建于1925年。为纪念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取名“鸿德堂”。 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基督教界倡导基督教建筑中国化。当时教堂的牧师大多是中国人,新教堂选址又位于北部华人聚居处,聘请华人建筑师杨锡镠设计众望所归。26岁的年轻人大胆地将中西融合: 教堂外部是中国传统的殿宇风格,中间一座方形钟楼,四角立着大红柱子,门口设有一对石狮,结构上看不出任何教堂的影子;走进里面的礼拜大厅,罗马双柱构成拱形走廊,是典型的古罗马巴西利卡式设计,3年后落成。 该堂为极少数中国古典式建筑和西式风格相间的教堂,共三层。底楼为小礼拜堂。二楼为主堂,两侧成对的罗马双柱构成拱形走廊。三楼为楼厅。 国风宫殿式教堂至今还是虹口区的骄傲。 图3为周力老师从秦关路进去拍摄的教堂背影。 感谢望野眼老法师的同时,也感谢孙健老师拉我进得益匪浅的东亚遗产建筑与文化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