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年代一个国营大厂,对于厂里的人和周围的居民而言,就是一个小社会,就是一座“城”。 1956年,第十钢铁厂成立,太多的“中国第一”来自于上钢十厂制造。 1958年,中国第一座冷轧冷弯型钢车间在十厂建成生产; 1962年,十厂建成中国第一条热镀锡薄板作业线,填补了中国镀锡薄板生产的空白; 1970年,中国第一座塔式酸洗机组在十厂建成投产; 1971年,十厂建成中国第一座700 毫米电镀锡机组… 电影院、舞厅、图书馆、托儿所等十厂应有尽有。 周边居民见面时打招呼问,去哪儿?答:十厂洗澡、买汽水。十厂有太多的食堂和澡堂,自制的汽水、酸梅汤、鞋底饼在长宁区十分有名。 周末,人们兴高采烈地去看电影,逢年过节叶慧贤、梁波罗等等沪上文艺界人士常来十厂演出。十厂的卫生科有救护车,保卫科有消防车.长宁公安分局需要帮忙,一个电话十厂的吊车就开出去了。 上钢十厂最辉煌的时期,大约是1982、1983年的时候。当时,十厂每年的钢产量可以达到40万吨,交税就有7、8000万。 1995年,对于上钢十厂而言,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开始遭遇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困境和变动,部分员工转岗进了农贸市场。尽管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实在无法安置只能无奈劝退,不少人最终选择买断了自己。 2005年,公司引进了红坊团队。把旧厂房进行改建,聘请了国际上著名的设计公司参与设计,保留了工业建筑遗址红砖外墙、水泥平屋顶以及内部构件、衍梁等基础上有机地融入现代元素。他们还特意将许多已被搬运到郊区的原十厂的老物件,比如酸洗槽等代表十厂光辉历史的旧设备运了回来,让其回归故里在园区重获新生。 红坊,以艺术园区之名鹊起成了上海的地标,也让上钢十厂曾经美好的回忆在淮海西路上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延续。 2019年,红坊第三次变身,建设起上海融侨中心。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变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