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局路,得名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 东西向道路有:中山南一路、瞿溪路、斜土路、丽园路、徐家汇路/陆家浜路,东侧的西藏南路以及西侧的局门路相平行。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是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初衷。 1865年制造局建立,厂址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旧址。 1867年从虹口迁往高昌庙。 1879年扩址,高昌庙被改建于制造局西北。女尼另于对面建庙,称老高昌庙(后被改为公益塑料厂)。 制造局修建的庙,称为新高昌庙(辛亥年毁于战火)。高昌庙这一地名,渐渐被人遗忘。 清末民初,局门外东、北和东南形成了2000多户居民的大型聚落。老广东街、半淞园路至沪杭甬铁路高昌庙站一带,行成了高昌庙市。 1891年修建斜桥南路。就是今天的制造局路,随后再辟筑龙华路。 1908年沿庙市、渡口,辟建江边路。 1914年筑高昌庙路(今高雄路)、局门路、瞿真人路(今瞿溪路)等干道,组成了以制造局为中心的马路交通网。 由于制造局发展迅猛,一些道路开始并入江南制造局。试射路,通西炮台路等路名,也因为逐渐融入厂区而消失,图2。 图4为当年江南制造局的正门。 以下文字选自201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发掘这座城市最为人关注和最容易被忽视的都市基因: 从城市地标建筑到违章建筑、从公共空间到建筑废墟,我们收集城市的名片和不为所知的废弃物。这些既典型又非典型的建筑和空间,彼此分离、并置、侵入、交叉、覆盖,共同组成了一个异质混合、重新呈现的上海。而最后通过抽取的基因再组合成的城市图景,经过了折射、过滤和变形,显得既熟悉又疏离,不同的观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上海记忆、欲望和想象,一个拼贴的异托邦。 如果说东京更像是一个将不同建筑体量和空间并置后而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区域,那么在上海,这些异质的空间类型则以一种更“像素化”的方式被打散后揉在一起。 在东京清晰可辨的高层、多层、低层区和大中小不同尺度的地块,在上海几乎可以在每一个地块中找到,所以上海成为了一座绵延密布着异质混杂建筑类型的都市。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任选一张特定尺寸的城市街区的总平面图,根据其尺度、建筑高度和空间组合模式这些信息,你基本可以猜测出大致可能在东京哪几个地段。 而这在上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混合了不同建筑类型的地块,彼此之间又是那么一致,几乎成为一种“通属”的地块。 上海每一个地块上所容纳的基因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