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棚地块原址颇有历史底蕴。 奶牛养殖场最初为法商经营。早期有7头奶牛,供驻沪法军享用,雇佣2名日本人做挤奶工。因故转让给他方经营后,英国人因卫生条件防疫理念先进、设备良好,获工部局颁发的第一批A字执照。 20世纪30年代还保留了奶场原名,中文名称为“可的”。至1935年时,奶牛场配备现代化的消毒设备、自动洗瓶机、冷气储奶室。牛棚有11处,牧场15亩,奶牛543头,且多为良种奶牛。 每日产奶9000余磅,订户达6000户。成为上海乳品业的龙头老大,并在香港注册上市。上海解放后场地被人民政府接受,后成为上海乳品二厂及乳品机械厂所在地。 我爸回忆说: 当年没有保鲜技术,掼奶油只有牛奶棚门市部可以吃到 。一年中不会去那里超过5次,太贵了。淮海路上简陋的门市部也就几个座位。十几米外就是两三头奶牛笃定的在吃着干草,时不时的抬头看你一眼,很有一种田园牧歌的感觉。 1996年,上海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 2004年,罗丹“思想者”雕像落户上图新馆外的绿地。 图4为牛奶棚门市部(可的数据来自方志上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