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是东亚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没有地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开埠前,母亲河(有说是苏州河有说是洋泾浜)出行的人们没有天文与水文的概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们靠的都是口口相传的知识积累。 清咸丰十年上海海关曾在张华浜设置吴淞信号站,树立水位标尺,但未见早期记录,仅存1890~1912年各月最高、最低潮位统计资料。 民国元年到4年上海浚浦局在黄浦江干流先后设有吴淞口、外白渡桥(今黄浦公园)、汉冶萍(今建源码头),松江(米市渡)、淀山湖(淀峰)和长江口外绿华山等水标站(即潮位站)。 民国11年在松江和汉治萍设标准流量站(即水文站),施测全潮流量。 民国12年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在青浦蒲汇塘(后迁柘泽塘)、川沙县龚路镇和宝山吴淞炮台湾设雨量站,后在嘉定县黄渡设水位站。 上海地区航道、水利、海关和市政(工务)部门先后设置水位站,最多时达17个,以后一些站又陆续撤销,没有一个主管单位统一规划和建设水文站网。 1949年上海地区尚有水位站7个,即上海浚浦局所属的淀峰、米市渡、建源码头、黄浦公园、吴淞口站,上海港务局所属的曹家渡站和市工务局所属的长江口高桥(长)站。 其他夏字圩、吴淞(蕰)等10个站均已停测。 我爸当年从浦东回家,渡轮泡在黄浦江里硬是靠不了岸。现在的水文预报,不比刮风下雨对我们有甚影响。 说完了外滩水文站下回再说外滩的天文站,1873年信号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