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太外公李鸿章祠堂,位于徐家汇路。 后改名为海格路,今华山路1626号复旦中学内,原有纪念李鸿章的碑记、牌位和铜像。穿过学校操场,便可见檐角飞翘的典型中式建筑。屋脊上雕塑着龙的图案,和“万代公候”4个大字。 大殿坐北朝南,南北花格木窗,通透明净建筑面积305.9平方米。御碑1块,大小照壁各1堵。花园、鱼池、亭台、楼榭、回廊一应俱全。 门前宽敞高大的廊檐柱子,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穹顶。 单檐硬山造,小瓦屋面穿斗式梁架5间23米。通进深13.3米原有4进,主房24间厢房24间。 室内地面金砖、金漆雕花,拱板上龙凤呈祥刀马人物、喜鹊登梅苍松雄鹰等画面栩栩如生。 现存大殿、门厅、照壁,其它建筑已被拆除改建楼房。 1905年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被法国天主教会劫夺,震旦师生离校后决定启用新校名。于右任提议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命名新校。《时报》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启事: 震旦旧名,有人袭用,嗣后海内外寄本学函件,请径寄吴淞提辕,或英租界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9月,由中国人独立开办的私立学校复旦公学在吴淞镇扬帆起航。 1911年吴淞提督行辕被光复军占领,马相伯呈文江苏都督庄蕴宽,请求将徐家汇李公祠拨给复旦做校舍,得到了允准。 复旦入驻后,将供奉李鸿章牌位的正厅改做膳厅和礼堂,一旁的戏园改为宿舍,戏园前另一幢楼房则改做校长和教职工办公室,大花园里面的花厅和凉亭被改成了教室。当年学生程天放回忆: 这是全校最好的地点,因为四面都是几十年的老树,夏天非常凉爽,池里面还有荷花,花开时教室中可闻到清香。我到二年级以后,有几门功课就在这个教室上。不上课的时候,我也常常跑到亭子里看书,享受一点清福。 那时学校的四周,都是一片荒凉,从福开森路(今武康路)下电车到校门,只有福开森路口的一间白洋房,学校门口也很冷落,最早只有一家小食馆,名叫王麻子后来还开过一家唐扶园”,可供学生解馋。 复旦在李公祠办学时,李鸿章后人曾多次抗议,认为破坏了李公祠私产。马相伯回忆: 李文忠公的儿子伯行先生(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对我大发其少爷脾气,说我不该强占文忠公的祠堂,后经法院判决复旦胜诉。 1920年,复旦江湾校园破土动工2年后江湾荒地上矗立起巍巍黉宫。 从此,复旦开始了拥有永久独立校基的新阶段。 1950年陈毅市长为复旦中学题写校名。 PS:李鸿章 上海有李公祠,坊间才有了李鸿章在华山路为丁香丫头建造的丁香花园等等子虚乌有的八卦。 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不做评论。 第一座华人雕塑李鸿章铜像,铸于清末。 1896年,李鸿章造访德国时,克虏伯公司老板为李鸿章赠铸了一尊铜像。 1906年徐家汇李公祠落成。 克虏伯公司与清驻奥地利大臣,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协商,由克虏伯在华代理商信义洋行将铜像运抵上海,安立于李公祠内,备中外人士观瞻。 铜像身高九尺六寸,冠大帽,披黄马褂,佩剑。全身以纯铜铸成,饰以金皮,辉煌夺目,历久如新。 石基座上铭刻: 大清国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李公七十四岁造像。星宿有时陨,既下则光彩全无。英豪治世之功勋,历久而犹能昌炽。毕生谟烈,虽万代后,其事迹行踪,尚丕焕不坠。 铜像目前已不复存在,下落不明。 照片源自英布里斯托大学。 李鸿章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 “练兵以制器为先”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863年,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等。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总局、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清朝中叶以后,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在经营方针上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后人: 儿子: 李经方,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骆氏姐妹,系四川总督骆秉璋之女;李经述,三品参赞官;李经迈,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和李经溥。 女儿: 李经璹,嫁张佩纶系同治进士。 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本名张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