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几所印度锡克谒师所记忆》
· 阅读686
宗教志记载,虹口区先后建过四所印度教堂(谒师所)。
锡克族:
人高马大沉默高傲、英勇善战,不接纳外来文化属北方民族,占印度2%的人口。不理发不刮胡子,头发可以十多米长。但是爱干净,经常洗澡,睡觉也把包头布放下。
包头布也是多种颜色,不限于红色,与衣服颜色搭配。当年随英国人来到上海,人数大约400人,担任巡捕房巡捕工作,所谓的“红头阿三”。
1943年租界收回后跟随主子去英国,未回印度。
第一座印度锡克教堂光绪三十三年宝兴路建立,为锡克教司阍专用的。东宝兴路轻轨下还能看到这幢建筑,虽然外观跟历史照片上有所改观,但基本构架保存完好。第二座印度锡克红砖教堂建立于民国4年,位于戈登路今江宁路巡捕房内,为印度巡捕专用的。现在在康定路近陕西北路原戈登路巡捕房的院子里还能看到一幢特别的老房子。
第三座印度锡克教堂在马霍路,这条路就是今天的黄陂北路。第四所印度锡克教堂在舟山路靠近唐山路的地方,修建了一所规模很小的锡克教堂,用作同乡锡克教徒礼拜。
20世纪30年代,来的上海印度锡克族教徒越来越多,锡克教徒为了避免摩擦又在马霍路、舟山路建造两所规模很小的锡克教堂,用作同乡锡克教徒礼拜。
第一座印度锡克教堂:
东宝兴路上教堂俗称印度庙。为印度锡克教徒集会、举行宗教仪式之处。是沪上最大、保存最好的锡克教堂。
建造于1922年。红砖清水墙、红瓦,红漆木门窗。砖木结构二层,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入口处有约2米余宽的19级台阶,二道拱券大门上为拱圈大门。底层是长15米,阔9米的会议室兼作餐厅,南端有2个小接待室。
楼上是谒师所,圆拱形屋顶。南端有四间小房,供布道师生活起居。谒师所内部简单朴素,没有绘像和其它装饰品,只在中央用绳索围成方形的祭台,布道师坐在祭台中央,边摇铃,边朗诵《元经》,教徒们环坐在祭台四周,聆听布道师诵经。礼拜结束后,教徒们到会议室共进午餐,餐毕议事,议毕散会。
经历的一个世纪的风雨,虽然外观跟历史照片上有所改观,但基本构架保存完好,可以作为上海历史上多元文化的见证。
现在这座印度教堂的一部分被“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使用,楼上一部分则被作为民居了。
第二座印度锡克教堂:
上海的第二座印度锡克教堂建立于民国4年(1915年),位于戈登路(今江宁路)巡捕房内,为印度巡捕专用的。
第三座印度锡克教堂:
18世纪原上海跑马厅西侧有一条小河,清光绪十三年工部局越界填浜,修筑了一条马路,把它命名为马霍路,这条路就是今天的黄陂北路。
民国28年马霍路249弄内修建了上海第三座锡克教堂,地址就在马霍路,也就是黄陂北路)249弄156号,现在的黄陂北路249弄口改到江阴路上了。
往里面看房子的外观,也像普通的石库门民居没有什么特点。问居住在里面的一位老者说,这里以前就是印度庙,从156号一直到164号一排五个门洞原来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印度人在这里居住。
第四所印度锡克教堂:
1940年在上海的印度锡克族人又在舟山路靠近唐山路的地方,修建了一所规模很小的锡克教堂,用作同乡锡克教徒礼拜,这也是上海的第四所印度锡克教堂,过了唐山路就可以看到一幢有些西式装饰的三层楼房门牌号舟山路218号。
根据老上海地图指示的位置,218号里面的小房子应该就是锡克教堂。通过边上一个院子的高处观察,里面的二层小楼房的东边坡形山墙顶上竖有一根旗杆,不像是普通民居,门窗比较宽大,灰色水泥山墙爬满了绿色植物,跟周围的石库门房子明显不同,这个房子应该就是被遗忘的锡克教教堂了。
这大概就是魔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四所印度锡克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