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上的铁壁虎铁十字架》
· 阅读408
有人扫街时惊呼杜月笙的仓库、荣家的厂房上面有铁十字架。
坊间老法师通称斜着支撑的为“牮”,用木柱支撑倾斜的房屋,使之平正。《俗书刊误》:
撑吴使不欹邪曰牮。这类小构建旧时叫做扒钉或扒锯,为房屋木梁之间固定用的。坊间还有“锯”为谜底的谜语打一个成语的说法,字面分析为住在黄金屋。
魔都保留至今的老仓库老厂房,高高的山墙上面会有十字、米字或细长菱形的小铁片。铁壁虎用于固定山墙的重要构件,大小形状远看就像一只只铁做的小壁虎趴在山墙上,外观起到了装饰物的作用。
薛理勇老师的解释为铁壁虎,起到砖墙的锚固作用。
老厂房以前许多厂房或仓库都是砖木结构。梁是架在墙上的,这种“铁壁虎”(名字很形象)一般是沿梁安装有紧固件,可以拉住两边的墙。
铁钉穿过山墙后与里侧的木构梁架连接,钉子的端头通过菱形铁块将山墙紧紧拉住固定,防止其倾倒。仔细看这些铁壁虎的反面位置,与山面柱子的分布位置是能够对应上的。
如同传统的歇山或悬山建筑博风板上的梅花钉,标明各个檩子端头的位置。
后来,建筑的结构变了这种“铁壁虎”不用了。
文字图片均为孙老师的保护建筑历史文化传承群讨论记录。
PS:魔都建筑简史:
上海开埠后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砖木混合结构,是对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的第一次撞击。
建筑物大多为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券廊式”和欧洲古典式建筑。近代建筑业在上海的起步阶段,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欧洲联立式住宅与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的结合,划时代意义的是水泥和钢框架结构的应用。近代建筑业在上海的发展阶段,钢结构得到应用出现了5层以上的大楼,英国总会,汇中饭店等。
英商上海自来火房,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的建筑。
德律风公司开创了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纪录。
1915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近代建筑业在上海发展到高峰的阶段欧洲现代运动波及上海,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钢框架结构在高层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大型百货公司饭店、高级影剧院花园洋房公寓屡见不鲜。汇丰银行大厦、海关大楼标志了西方复古主义的顶峰。
现代派建筑国际饭店,远东最高建筑的纪录达48年之久。“大上海计划”建筑是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筹划的辉煌。30年代大新公司和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等中西合璧的建筑,成功的建筑为中国建筑师设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近代建筑分布的特点:
沿黄浦江一带近代行政、商业和金融业建筑,跑马厅为中心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的商业建筑。
苏州河汇集工业建筑,高级住宅主要集中于西区。华界区域闸北、沪南和浦东等地有大量的棚户、简易木屋和平房。
1947年统计旧上海共有棚户5万余户。解放前夕100户以上的棚户区有322处,13万间18万户,居住人口超过100万。上海解放5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少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工程对象以住宅为主。当年最为可观的是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曹杨新村尤为老工人津津乐道。凤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崂山新村、日晖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区多为2层砖木结构,以后发展为3~4层的混合结构,楼板采用预制安装。
与此同时还建造了影剧院文化馆、学校和具有较高建筑装饰水平的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70年代开始建造较高层数的住宅,康乐路12层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层、3幢16层住宅是较先建成的高层住宅。其后,雁荡大厦、爱建大厦等高层公寓也相继建造。
80年代以后至今,高层住宅建筑的比重大幅度增长,新一代的居住区和居住楼不仅规模大,布局合理造型多样、设施配套齐全。
建筑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历史符号留下了固化历史的一部分。《上海记忆丛书》历史环境有融入其中,留住历史印迹留住记忆。
回顾以往走过的时光,回味的心境会有各自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