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那些甲虫 锹甲(Lucanidae)和兜虫(Dynastini)分别属于鞘翅目-锹甲科以及鞘翅目-犀金龟科,名中的“锹”和“兜”均源自日本武士头盔上的角状装饰。它们虽造型奇特,但实际与蝴蝶一样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生命需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周期。 中国是世界上锹甲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它对我们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尽管伴随我们这代年轻人长大的日本动画片中出现了无数的甲虫元素,但这似乎并未引起当时的我们太多注意,其实,我们最熟悉的形象“卡布达巨人”和“金龟次郎”的原型正是“独角仙”和“锹甲”,且“卡布达”即日语“兜虫/独角仙”的音译。 我成长于山东的县城,在现实生活中见到锹甲和兜虫其实并不那么容易。我对它们的兴趣源于初中时的一次网上冲浪,随即便被它们的威武外形深深吸引,同时惊叹于其成虫与幼虫的巨大差异。那时网上的经验贴中介绍说,北方的榆树和柳树的树洞中通常较容易发现其踪影。因此,从树洞中捕捉到一只锹甲成为了我当时的日常幻想,那时每见到一个树洞,我都会仔细寻找,但成功捕获的画面只会反复出现在晚上的梦里。直至初三暑假,始终没有收获的我终于按耐不住,决定恳求父母给我网购一只独角仙,不料收到快递却发现它早已死于包裹中,后来我将它做成了标本,记得它硕大躯体腐败的味道在卧室里飘荡了近一个月。之后,高中紧张的氛围使我不得不暂停了对它们的搜索,加之身边从未出现过共同爱好者,我对它们的迷恋逐渐淡忘了。直到前些年,一次旅途中的偶然相遇,又让我重新想起了这个少年时隐秘的爱好——我毫无预见地在一片杨树林中发现了一只中华扁锹,一个曾被我奉为神物的生灵。 后来当我读到帕特里克·斯文松所写的《鳗鱼的旅行》时,我再次想起了曾经着迷的那些甲虫。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许多鳗鱼之于科学史的谜团,并穿插着童年捕捉鳗鱼的回忆,其中写到:“每当我们抓住一条鳗鱼的时候,我都会凝视它的眼睛,想一瞥它曾经看见的那些东西。可它从不曾与我四目相接。” 我看向手中独角仙的眼睛——蠕动的白色幼虫作蛹、羽化,变成长着犄角的拥有坚硬外骨骼的成虫,藏匿于高大的树干和隐蔽的树洞中,为交配而搏斗,又被带着童年遗愿的我费力找寻。它们英武的外形曾一度让我痴迷,凶猛、好斗,同时脆弱而短暂。看着它的眼睛,我很想知道,它会明白从自己的柔软幼体中冒出坚硬长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吗?我不明白,除了夸张的上颚、奇特的头角和胸角,从童年至今,那些甲虫令我着迷的原因还有其他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