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more ——这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简单的东西往往能带给人们更多的享受。

而在这篇文章当中,摄影师王身敦不经意间引用了这句经典,完美诠释了自己的摄影,和生活理念。

看他的作品,我们总能遇见一种“纯粹”,而在摄影职业生涯的转弯处,王身敦也用这样一种“纯粹”一次次回到最初的地方。


17110605.jpg

王身敦,Andrew S.T. Wong,英籍华人,现居北京,独立摄影师。曾任合众国际社摄影记者,路透社首席摄影记者、亚洲新闻图片副主编。2004年加入盖蒂图片社,成立其在华首个编辑部。曾任1998、2003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委。


摄影、口述丨王身敦

对话、撰文丨布布


▼80年代,王身敦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采访。

17110606.jpg



“我的内心有团火焰在燃烧。我拿起照相机,不是为了找一个看起来很好的工作。”

 

无论在你的影像风格中,还是职业生涯里,都有着一种对纯粹的追求,如何解释这种纯粹?

我追求的东西比较纯一点,可能因为从一开始就非常好运,我第一份工作就进入了通讯社(合众社)。在80年代,(图片)市场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互联网冲击得很厉害,财政方面没有现在这么困难。

对于摄影师来说,就可以专心做最中立、客观的报道,对于通讯社而言,中立客观尤其重要。后来我又很好运,获得路透社美国图片编辑的提拔,所以我拍摄照片的态度很早受了通讯社影响,不追求夸张,追求中立客观。那个时候,华人在通讯社里很少。


▼90年代,王身敦在路透社伦敦总部。

当天,市场部组织华人参观,王身敦客串翻译。

17110607.jpg


我追求纯粹,可能也因为我的职业生涯跟大部分摄影师相比是倒过来的。我年轻时在路透社,他们让我在做摄影师的同时参与图片编辑的工作,后来又把我晋升为整个亚太地区的副图片总编,所以我可能很早就把很多人四五十岁做的工作给做了,我早已经历了那些办公室里的工作,比如:预算、市场、人事管理。

是怎样的契机,决定放弃这些?

当时我在亚太区总部做副图片总编的时候,就在想,我不可能30多岁的时候就做很多行政的工作,我的内心有团火焰在燃烧,就像很多不同艺术领域里的创作者一样。我想在最初的时候,我拿起照相机,不是为了去找一个看起来很好的工作。

所以我一直在内心斗争,直到1997年2月,我带队来北京采访邓小平葬礼,我看到了中国最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我深深感到我不能错过了。

其实在80年代初期,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背着背包来中国旅游了。在外的华人对中国很向往,不管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那种情结非常重。


▼北京 2013.9 王身敦

17110604.jpg


▼重庆 2011.4 王身敦

17110608.jpg




“其实我很‘贪心’。我想过很健康,安静,很干净,舒服的生活。”

 

如何让这种纯粹长期维系下去?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中立客观,但是我会尽量。可能也因为从前工作的收入比较稳定,现在我在财政方面,不是太紧张,也不是太富有。

你要知道,自己想过的生活是怎样的,你可以过很简单的生活。作为一个喜欢拍照片的人,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会更愿意去追求我自己喜欢的摄影,在财政方面可能会受到些影响,因为我很少拍商业。

其实我很“贪心”。我想过很健康,安静,很干净,舒服的生活,给我时间慢慢地去拍照片,而没有太大的压力。

▼重庆 2011.4 王身敦

17110610.jpg

17110609.jpg

17110611.jpg


就是从生活环境和内心都要很干净的状态?

对,从环境到思想都要纯一点,去追求我自己的喜欢的那种拍照风格,我需要一颗很安静的心。

现在很多摄影人的风格在摇摆不定,受到市场的影响,追求很多不同技术,风格随着科技的革新而改变,全景、航拍、360度,可能很多照片他都拍了,但不像一个人拍的。

真正的个人风格和工作的风格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不幸的是,很多摄影师没有个人风格。

▼杭州 2013.3 王身敦

17110613.jpg

17110612.jpg


“我很小的时候,最喜欢做三件事情:踢足球,钓鱼,游泳。”



你总是讲自己“很好运”,但我想一定不仅仅是运气的缘故。在你正式成为职业摄影人之前,怎样接触摄影?

我很小的时候,最喜欢做三件事情:踢足球,钓鱼,游泳。我邻居的小伙伴,跟我是很好的朋友,我们总在一起玩。10多岁的时候,他很喜欢摄影,于是摄影也进入了我的世界。

到了高中,我在图书馆看《生活》杂志,受影响很深的,是王小亭拍的那张《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虽然那张照片在后来被证明是摆拍的,但在当时,对美国舆论的影响很大。

我发现,摄影真的很有影响力啊,真的是胜过1000个字啊!从那时起,我觉得:嗯,我要真的拿起照相机拍照片了,摄影记者的工作应该是我的理想了。

我大学还差几个月毕业的时候,最先进入合众社。后来才去的路透社。我想真的是好运吧,人家不一定要请我的嘛。

▼上海 2012.8 王身敦


17110614.jpg

17110615.jpg


那个时候,就对纪实格外“偏科”了吗?

我学摄影的时候,对一些商业拍摄的功课没有兴趣,就尽量不做作业。我同学人很好,他说我替你做吧,我多拍两张就ok了,我说那好啊……他觉得我不交作业可能不能毕业,挺可惜。

对我训练最大的帮助其实是街拍。因为街拍是在你完全不能控制的环境下,感觉这个世界,那些人,去观察,感受,被他们的行动所感动,然后才会考虑按快门。

▼苏州 2012.8 王身敦

17110617.jpg

17110616.jpg


“街拍在纪实摄影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你认为街拍对于摄影来说是怎样的地位?

我认为,街拍在纪实摄影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比方说,你去看一个城市,比如巴黎,为什么你觉得巴黎很浪漫?因为100多年以来,一直有人在街拍。这就像扫描一样,把城市扫描出来,呈现出巴黎的一层。

所以其实街拍是非常严肃的,重要的记录形式,也需要中立客观,要是你把它当做记录历史的话,太主观的东西就变成了艺术品,跨越了那条线,就不是纪实了。

▼武汉 2011.12 王身敦


17110619.jpg

17110618.jpg


街拍拍不好,容易给人乱拍的感觉。在你眼中,什么样的街拍作品是好的?在这次图虫网举办的“街拍中国”工作坊当中,你会如何评价大家的作品?

首先我觉得摄影里没有“乱拍”这个东西,因为都是从人们内心而发,观看世界的反应。这就好像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他看到佛印是一坨牛粪,佛印却说我看到你是佛,因为我的心中有佛。

我不会说照片有好坏,而是会从几个层面来考量:第一,照片讲什么内容?你不能说我这张照片说的是“街上有很多人”。对,你讲了一点,但是这些人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第二我会从艺术的层面看:画面,角度。虽然我不太推崇讲角度,线条,构图这些,但这些东西的确是存在的,会影响你的作品。这有点像画画,街拍的时候,就像用眼睛在画框里作画。

我很喜欢吴冠中的画。当然不同的人喜欢不同风格的画,就像拍照片,有些人喜欢反差很大的,有些人喜欢平和一些。


▼成都 2011.3 王身敦

17110620.jpg


“这是一本很有智慧的书,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我曾经请你选一本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你的答案是《圣经》,为什么?

我不是教徒,但是我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圣经故事的教育,小学是基督教的,中学是天主教的,我也修读了圣经的学科,考试也要考。

这是一本很有智慧的书,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我觉得我很明白为什么人类需要宗教,其实人类到最后,脑袋里的结构会产生很多问题,需要比人类更高的智慧来保护自己,从远古狩猎、战乱时期,直到现代文明,都需要在感情上寄托,道德上的规范。

不同的宗教我都很尊重,它们给人带来的东西不是迷信,而是内心的稳定剂,对整个社会也是,所以你看一些社会没有宗教是非常麻烦的。

▼香港 1983. 王身敦


17110622.jpg

17110621.jpg


这种信仰如何体现在你的作品当中?


在我的照片里,我尊重人们之间的平等,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在照片中的体现,同时我也不会把一些人拍得很伟大,佛教也说,众生平等。

现在,平时读些什么书?

挺宽的其实,从村上春树的,到很米兰·昆德拉的我都看,随心吧,拿起什么看什么。不过我看中国大陆作者写的书比较少,我应该去多看一下。

▼香港 1987 王身敦


17110623.jpg

17110624.jpg


Less is more

 

漫游中国的计划进行得如何了?

我希望在2018年的时候出一本书。因为我是1998年来的中国,我觉得20年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和回顾,看我拍了些什么。但我不想用任何职务作品,工作的时候有工作的风格,而是用几十到100张左右的黑白胶片作品,反映我自己是怎么看中国的。

我自己的照片是不剪裁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做二次创作,一次做完美。虽然会错过一些瞬间,也有一些拍的不好,但这是对自己的挑战,所以街拍是很好的训练,有可能好几天才能出一张好照片。

用定焦头的习惯也是很单纯,当你手动对焦、测光、定焦的时候,你整个人会很清醒,你会看到光线的改变,你的心也好像会打开,去感受街道,感受哪里会有照片。

Less is more。

▼香港 2011.9 王身敦

17110625.jpg


我们又回到了最初,关于纯粹的讨论上,当下,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很多时间拍照片吗?

多。但更多的时间我在家里生活:听音乐,看书,我有一个很小的院子,20平米左右,我搞了篱笆,种了花草。Enjoy life,生活嘛。

我原来在路透社,GettyImages的时候,工作节奏很快,可能因为这样,现在更享受慢下来的时光。我从前也要当夜班的,从晚上11点到早上7点那种,就导致我很喜欢睡觉,很珍惜睡觉的时间。

我现在的节奏很慢,很慢的,享受没有压力的生活,我也不想为了拍照片而拍照片。我希望照片是可以印刷出来,挂起来,去慢慢品尝的。

这次做“街拍中国”工作坊导师,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

你们可能叫导师,对于我来说都是一起做街拍的朋友,其实每个人的街拍都不同,我只能告诉大家我自己的感觉和经验,给大家很小的意见,学摄影最重要还是自身,你内心的感觉。

有机会出去一起拍照很开心吧?

当然啦!


#rd"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17110626.jpg


距离王身敦带领的“哈尔滨”工作坊征稿结束还有13天





想要加入,请猛戳#rd" target="_blank" rel="noreferrer noopener">“街拍中国”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