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上海城隍庙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相传为吴主孙皓所建,最初供奉的是汉代名将霍光。这位西汉时期的博陆侯因传说能镇守海疆、抵御风潮之害,被上海先民尊为守护神。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这座庙宇正式改建为城隍庙,前殿仍祀霍光,后殿则供奉上海本地城隍神秦裕伯。 秦裕伯何许人也?他是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八世孙,元末明初时隐居上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最终因"海浜民好斗"的忧虑,秦裕伯为保一方平安而出仕,死后被上海民众奉为城隍神。清代又增加了一位城隍——抗英名将陈化成,形成了"一庙三城隍"的独特格局。这种多神共祀的现象,在全国城隍庙中实属罕见,也体现了上海兼容并蓄���城市性格。 历经明清两代的扩建,城隍庙在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占地约50亩,拥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众多建筑。1926年重建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群,红墙泥瓦,飞檐翘角,尽显南方大式建筑的精致与典雅。 ## 建筑格局:道教宫观的现代演绎 如今的上海城隍庙建筑群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和娘娘殿组成,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漫步其间,您将领略到传统道教建筑的独特魅力: **庙前广场**是整座庙宇的门面,也是游客聚集的第一站。这里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尤其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更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大殿**又称霍光殿,供奉着最初的守护神霍光。殿内香烟缭绕,庄严肃穆,与殿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仔细观察,您会发现殿内霍光神像���着汉代官服,面容威严,体现了古代武将的英勇气概。 **城隍殿**是整个庙宇的核心,供奉着三位城隍神。正中是秦裕伯神像,左右分别为霍光和陈化成。三位城隍各司其职,共同守护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安宁与繁荣。 **元辰殿**供奉六十甲子神,对应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游客常在此寻找自己的本命神,祈求平安顺遂。 **财神殿**和**慈航殿**则分别供奉财神和观音菩萨,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尤其是财神殿,常年香火鼎盛,可见上海人对财富的务实追求。 **娘娘殿**供奉城隍夫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相传是她的诞辰,届时庙内会举行特别庆典。 值得一提的是,城隍庙的建筑细节极为考究。那些"层层叠叠、交叉上下的飞檐"形态各异,"有尖尾的,有圆梢的,也有带刺边雕饰的",在灰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