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凉山很多家里只剩下留守的儿童和老人。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年长的孩子平时都帮着家里做家务、干农活,带弟弟妹妹们。

刚干完农活回到家里的小朋友

阿婆年纪大了无法做农活,她的日常生活就是照顾孙子们的起居,平时做完事或者累了,便坐在自家门槛上小憩。

在父母没有出远门打工的家庭,妈妈去干农活或者上山砍柴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家里的老人家照顾着孩子。在等待妈妈回来吃晚饭前,阿婆会煮一些土豆给小家伙们加餐。

小家伙不时在家门口观望,终于看到妈妈砍柴归来的身影,兴奋地跑去迎接妈妈。只因年纪太小,无法帮助妈妈干体力活,只好默默的跟在妈妈身后做一个小小的守护神。

由于现在,村里大多数主要劳动力都出远门打工了,于是大伙都把自家的羊集中到一起,轮流着由一两个人统一放牧,到了晚上再把自家的羊领回来。

牧羊人把羊群赶回村落,各家的人们都出来领自家的羊回家。这家的主力小哥哥很娴熟,也很暴力地拖住羊腿就往家拽,其他的小孩也在旁边帮他用棍子赶羊。


在每月两次的牲畜交易日,他们会赶着自家的羊和马来到交易市场,祈盼着做成一笔好买卖,主人会根据售卖牲畜的年龄和品相作为价格的参考。

小女孩家的这匹白马,无疑是今天整个市场的焦点。在其他马匹按市价1000-1500售卖的时候,她家的这匹“小白龙”以6000元的高价成交。


女人们,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干农活、带孩子、砍柴,当不做这些的时候,基本上都在纺线,做查尔瓦或者裙子。

而男人们,每天除了做一些女人无法负担的重体力活以外,大多时候都是聚集在一起,坐在墙根下晒晒太阳,聊聊天。

小朋友总是充满各种好奇。当我在村子里和村民们聊天的时候,小朋友们边吃午餐边来看我这个他乡的陌生人。

老人家里在杀牛准备招待贵客,小孩子们都来凑热闹。凉山彝族人有对牛、羊崇拜的习俗,他们始终把家牛作为最重要的耕地牲口,它们能为人们带来财富,对其也是十分爱护。在凉山彝族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以“打牛”招待的客人那可是上等的贵宾,因为牛是一家的劳动主力,把主力都用来招待客人,那这位客人的地位可想而知了。而且在煮好肉以后,被邀请摸牛腿的,那更是十分尊贵的客人了,寓意着客人像牛一样强壮。这也是彝族人民特有的祝福方式。

小朋友们,对陌生人充满着好奇。他们的纯真的笑容,清澈的眼神,让我不自觉地穿越回了童年,和他们疯玩在一起。


在一旁围观“打牛”的小朋友们,对陌生人也是充满了好奇。他们的纯真的笑容,清澈的眼神,让我不自觉地穿越回了童年,和他们疯玩在一起。

当然,也不是所有小伙伴都会和你疯玩在一起,也有一些比较胆小腼腆的。他们围坐在一起,大点的孩子给其他人讲故事,我也凑过去听他们讲故事,其间用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中间的小女孩发现我在拍照,她害羞地把脸遮了起来。

还有一些小孩子是自己在旁边玩儿。你和他聊天的时候,会不好意思和你眼神对视,当被问及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会若有所思地看看天上,再作以回应。


虽然现在政府已经在山下给村民规划了新的家园,但还是有一些老人家舍不得山上的老宅。于是他们让孩子们到山下的新家住,自己在山上住着,因为这里保留着许多对家族的回忆。


大山里的孩子平时玩儿的东西不太多,男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游戏不是追逐打闹就是爬树登高了。

后来发现他们不只会追打以及爬树,也会玩拍打纸牌的游戏。

女孩子始终比较文静,照片中看出了小闺蜜们性格的迥异。

遇到比较繁重的活,基本都是全家老小一起上,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

遇到比较繁重的活,基本都是全家老小一起上,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实在不能出劳力的小朋友,则是在一旁惬意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为家人们辛勤的劳作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他们被高原紫外线无声地炙烤,依旧过着日复一日平静的生活。看似捉襟见肘,平淡无奇,实则人人均有简而不凡的人生。

她是这家的女主人,由于不会汉语,所以我很难和她交流。她看见我们来了只能好奇地对我们上下打量。男主人给我介绍了家里的大概情况。他们家有三个孩子,老大已经结婚,带着老婆孩子住在山下新规划的村落里面。老二是个女孩儿,现在新疆打工,回来的机会很少。老三是个儿子,几年前下河游泳,因为溺水而远离了他们。如今,男主人随身揣着小儿子的身份证,想他了就拿出来看看。
他们现在还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惯,晚上除了猪是单独关在猪圈以外,其他的牛、羊等牲畜都是和主人同室而眠。周围地上散乱地摆放着他们农耕的收成,女主人背后像大柜子一样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床,几乎所有的家当都在这一间屋子里了,然而屋子中永不熄灭的火塘,既是彝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彝人自古以来的精神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