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

fca9d008a29e4c8d9c7cd9bc833ffef1?from=pc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e758b587e28244a9b0506f2cfd239036?from=pc

f7805763020d4b188c9c1b34bdae75cb?from=pc

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

7d54d798c4fc44b489ebfa3139880cd6?from=pc

2e4ea1ea409c4cbb9ce01d417d8a95b8?from=pc

391db9c5ef504eaa8ead7da020beb071?from=pc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