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斋德进书法/标签/书法讲座
-
很多硬笔初学者把握不到硬笔的笔锋、节奏,哪怕结构写端正了也只是写字,不具备点画韵律的艺术气息,点画也是硬笔的基础。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份《硬笔基础笔画运笔图解》,希望能给硬笔书法学习者带来一些帮助或参考。如果有疑惑的地方欢迎在文末留言。01长横02悬针竖03撇04右点05横勾06卧勾07竖撇08竖弯钩09平捺10斜钩11垂露竖12斜捺13竖折14竖钩15竖提16短撇17短横18横撇19横折 -
▲赵孟頫《归来去辞 》赵孟頫为元代书坛的领袖,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书兼众体,亦有很多重要书法理论流传于世,主要见之于《松雪斋集》《铁网珊瑚》《笔道通会》等书。现在发掘出来与书法思想相关的主要有《松雪斋书论》《评十一家书》《阁帖跋》《兰亭十三跋》等文,另外也可以从一些题跋及后人的评价中得知赵孟頫的书法思想。首先,赵孟頫的书学师承是其书法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赵汸《东山存稿》中讲:“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宋濂《题赵魏公书大洞真经》又讲:“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 -
齐白石书法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假使我和齐白石一起作画,彼此都正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我画了一个美丽的仕女,而齐白石画了一个破落的乞丐。在有一定欣赏能力的人们眼里,优劣当是一目了然,但总有一些人,会更喜欢我的作品。画作表面(题材)的“漂亮”让我占了些便宜,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尴尬的便宜当真,来证明我的水平呢?但也有些人对齐白石的欣赏,并不是因为真懂。他们生怕自己不能说出对于“漂亮”的厌恶,而显得趣味太低级,于是便每每对眼中越是丑拙越是粗陋的作品,越是无限称颂。这当然是可悲的,这不仅仅没能使他们获得欣... -
我们素知酒是文学家、诗人的良师益友。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有无酒不成诗的境界,其实酒文化与书画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书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许多书画家都在酒酣之时留下了旷世名作。▲「魏晋名士饮酒图」“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吴道子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吴道... -
先有毛笔,后有钢笔。硬笔书法同毛笔书法的竖基本分两种:垂露和悬针。写好悬针竖的基本方法:一是坐姿要正确;二是心态要平和,这样心静手随,手动心和,笔划稳而不躁;三是同毛笔一样,硬笔的竖划也要分三步中锋(不是偏锋、侧锋)完成,只是书写时间是短暂或瞬间的,起笔要想着欲竖先横入笔,笔不到意要到;运笔要凝神静气;收笔要无往不收,就是写出悬针笔划后,顺势提笔向反方向空收,叫收气。因为书写过程的三步法,无论是垂露还是悬针竖都不是一条直线似的,这样看起来才美。1、悬针竖范字:剋。最后一竖,笔锋逆入后,即中锋直... -
清朝皇帝,自幼就饱读诗书,学习骑射。然而,这些皇帝们,除了在国家统治、后宫处理上,十分具有才能,更是喜欢琴棋书画,尤其对书法十分擅长。 雍正的书法文雅遒劲,追随其父,走董其昌流畅和美一路。纵观雍正的存世墨迹,其书取法赵孟頫和董其昌,畅朗娴熟、文雅遒劲,行笔疾迟有序,气脉贯通,是历代皇帝御笔书法中不可多得的。雍正行书书法用笔跌宕,用墨酣畅,气脉一贯,将二王的灵秀,晋唐的古朴及董其昌的逸气熔为一炉,颇具大家风范。 雍正的字是康雍乾三帝里写得最好的。雍正是位奇特的帝王,出色之才华、刚强之性格、传奇般... -
《二娘子家书》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一通《二娘子家书》,书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纸本。纵31厘米,横43.4厘米,19行,略残。1984年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到合肥工作,认为此家书为稀世珍宝,定为“精品”入目。通篇如下:该家书,书写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家书虽出自一女人之手,但可以看出她是有着熟练的书写技巧,略见欧阳询风格,难能可贵。通篇家书,书写流畅自如,提按顿挫清晰,结字略长,结体奔放有度,翻转多姿,顾盼有致,肆意潇洒,且毫无媚俗感,不忍多看几遍,且越看越有味道。释文:二娘子自离彼处,至今年闰三月七... -
赵孟頫《出师表》全卷 楷、行、草间杂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出师表译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 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 侍郎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 此皆良实... -
不仅仅是在古代,即使到了现代喜欢创作喜欢收藏山水画的人仍有许多。而山水画其实在中国画传统的三大画科中,是发展最晚的一个,却深受书画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山水画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山水画是分为很多个种类的,包括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例如《富春山居图》就属于水墨山水的类别。 中国画所追求的从来都不只是画的与实际事物相似程度有多么高,如同拍照片。而是追求形神兼备,更注重作品意境的表达以及画家的心... -
书法落款,不单是尾部,是包含了作者在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所有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在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 很多人不懂书法落款,让原本满意的正文内容竟然被落款毁了。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问题... -
就初学遇到的问题列举如下:1.对书法理解比较浅薄,虽然每个中国人 , 多少都有点毛笔情结,但那并不代表完全懂得书法 , 没有系统的认识书法的形成及渊源,其所知必然有所局限,造成一定的盲区。2.自己过分自卑,易听信别人的评论,到底在客观的角度正确与否,不得而知,没有选择性 ,使学书积极性下降。3.太急于求成,想着成名,做大师(与一夜暴富一个性质),学书大忌!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坚持,有兴趣就写两笔,虽然接触很久书法了,但是这个情况,进步怎么会大,不用质疑。5.许多学习书法的人(包括专业与非专业)他们的眼... -
我们先来看几幅古代书法名作中关于年份的写法: ▲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 ▲颜真卿《祭侄文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古人写年份一般是“岁次某某”,而我们今天在书法农历落款时,写“辛亥年”“乙酉年”“戊戌年”者肯定会有。那么书法农历落款写“年”字,到底对不对? 北京杨中涛先生认为“年”和“岁”为同义词,古人可以写“某某岁”,那我们就可以写“某某年”。但其实,“岁”字和“年”字不是一个概念。一般都是前面的朝代的具体年号来标明年,后面干支来标明岁。 所以... -
1、不临碑帖、自己乱画一个人字写得好不好,涉及书法的审美原则问题。什么样的书法谓之好,这要有标准。中国书法尽管还没有绝对标准,却有着相对的审美法则。一幅优秀作品必须具备两大方面的基本水准:一是对传统的书法艺术继承水准;二是融入个人审美的风格水准。一幅优秀的作品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二是融入个人的审美风格。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王羲之《寒切帖》2、选帖不慎、临帖不精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 -
“势”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者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书势”还是一个远较书法、书艺或者书道更为初始的概念。如此重要的概念,应有专文讨论,故不揣窳陋,略为申说。1形 势在古典书论中,卫恒的《四体书势》是较早的信而有微的篇章之一。其叙《草势》谓出于崔瑗,叙《篆势》谓出于蔡邕,,而《古文》与《隶势》则出于卫恒自述,其述《古文字势》曰:古无别名,谓之字势。可见卫恒时代论书以势... -
近世书家动辄以中锋为根本。如王蘧常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则在中锋”。沈尹默先生则更进一步的强调说:“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而白蕉先生则把中锋用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法之宪法,是用笔之根本大法”。学书者遂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务必要使笔笔中锋而行。 结果如何?书法随之成为狗啮枯骨之学,纵任点画布置工巧,线质却少见精妙变化。 尝闻才子徐海叹曰:古人线质之妙我辈已无法望其项背,但求空间布置而矣。失望者多以古人自幼习字为藉口,或以古人拥有日常书... -
2018-06-23 22:51今天发的帖子为鲜于枢行草书王安石杂诗《示元度》,鲜于枢功力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此篇为"星墨阁书法"分享的第27篇图文,"星墨阁书法"会持续认认真真为各位喜爱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朋友分享好的书法、书画内容,小编也非常爱好书法和绘画,每天坚持临帖一到两个小时,小编的愿望是用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进一步提升国人的精气神。本文末尾附上《示元度》... -
名士桓彝见到4岁的谢安,说:“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会比东晋名士王承差。”不管谢安是谁,对于我们而言,他首先是个书法家。谢安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 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首先,谢安是王羲之的学生,他曾从王羲之学行书,进步很快。并且与王羲之建立了非常好的师生友谊。其次,唐孙过庭《书谱》记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谢安和王献之的故事: 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 -
一、浓墨 古人作书多用浓墨,墨浓如漆,写在白纸上黑白分明,极其醒目。字迹清晰秀丽,神采外耀。浓墨易见其厚重、凝练、神韵尤佳,但非功力至深者不能达此妙用。清代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美誉,他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墨迹临帖功力极深,他正是在丰腴、厚重的方面见其真力祢漫。二、淡墨 淡墨介于黑与白之间的一种间色,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淡墨与用水的技巧密切相关。近代有不少书家喜用淡墨,用得好自然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清代王文治善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神韵,有“淡墨探花”“淡墨输株”之美誉。三、涨墨涨墨指的是过... -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一幅字写得好不好要挂到墙上才知道。”或“写完字挂起来才能知道到底好不好。”于是我们在每次临习之后把自己的字挂到墙上,才发现坐着看没啥毛病的字怎么一上墙就显得如此别扭?无奈赶紧拿下来,免得被别人看到。那么为什么从桌上挂到墙上能让本来顺眼的字变得不顺眼呢?原因就是:距离。从桌到墙人与纸面的距离变了,角度和感受自然也就变了。 说白了,一幅字能不能称得上好,其实就是看它能不能禁得起距离的考验。 考验一:笔画→结构我们伏案而书的时候离字和帖都比较近,可以看的到更多的细节,所以我们在书写... -
西瓜《小品册页》十开之五)册页 纸本 墨笔 22cm×31.5cm 无年款 题款:杏子老民。 钤印:齐大(朱文)夏天怎么少得了西瓜,这硕大的果实,里面都是蜜汁,想想觉得神奇。齐白石的瓜,以冷逸写出,更添凉意。 丝瓜(《小品册页》十开之三)册页 纸本 墨笔 22cm×31.5cm 无年款 题款:四十年前寄幻堂。 钤印:木居士(白文)丝瓜二只,一盘菜。齐白石喜欢丝瓜,他曾在另一幅画有丝瓜的题款中写过喜欢丝瓜的原因,大致是丝瓜味道好,而且长得快,五六日就可以加餐。平常心画平常画,谁不是凡人?枇杷 托片 纸本 设色 34cm×34.5cm 无年款 题款: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