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斋德进书法/标签/大众组
-
天道酬勤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 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客中行 / 客中作作者: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风月一庭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
金宝斋德进书法创作系列 7张
-
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菩提偈: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惠能完整诗篇: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关于这四句偈语的来历是这样的,一日,五祖弘忍把座下弟子都叫过来,让大家各做一首偈语,并说谁做的偈语有悟性...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大意】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说在这里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太 阳升起。我不害怕浮云遮住远眺的视线,不畏惧前路上的奸佞小人,只 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的地方。 -
白云泉唐代: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译文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人写泉水不侧重刻画... -
-
-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
赐萧瑀作者: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译文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公元653年),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 -
-
-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一副自勉联,他的出处有三个,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希望朋友们有谁知道他真正的出处,欢迎留言探讨!1.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2.邓文滨(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3.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所作。开始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有的说是蒲松龄。赏析:上联是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率军伐秦,过漳河的时候,命令士兵只留三天的干粮,然后把船沉没,把锅砸碎... -
观书有感 :朱熹 3张
-
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