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宝斋德进书法/标签/行书
-
-
-
-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人:孔子、王阳明,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王阳明行草手札 上海图书馆藏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他在哲学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功绩,更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论书法成就,王阳明堪称大家。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书胸臆。细看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王阳明《象祠记...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
《二娘子家书》安徽省博物馆珍藏有一通《二娘子家书》,书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纸本。纵31厘米,横43.4厘米,19行,略残。1984年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到合肥工作,认为此家书为稀世珍宝,定为“精品”入目。通篇如下:该家书,书写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家书虽出自一女人之手,但可以看出她是有着熟练的书写技巧,略见欧阳询风格,难能可贵。通篇家书,书写流畅自如,提按顿挫清晰,结字略长,结体奔放有度,翻转多姿,顾盼有致,肆意潇洒,且毫无媚俗感,不忍多看几遍,且越看越有味道。释文:二娘子自离彼处,至今年闰三月七... -
赵孟頫《出师表》全卷 楷、行、草间杂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出师表译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 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 侍郎郭攸之、 费祎、 董允等, 此皆良实... -
书法落款,不单是尾部,是包含了作者在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所有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在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 很多人不懂书法落款,让原本满意的正文内容竟然被落款毁了。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问题... -
我们先来看几幅古代书法名作中关于年份的写法: ▲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 ▲颜真卿《祭侄文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古人写年份一般是“岁次某某”,而我们今天在书法农历落款时,写“辛亥年”“乙酉年”“戊戌年”者肯定会有。那么书法农历落款写“年”字,到底对不对? 北京杨中涛先生认为“年”和“岁”为同义词,古人可以写“某某岁”,那我们就可以写“某某年”。但其实,“岁”字和“年”字不是一个概念。一般都是前面的朝代的具体年号来标明年,后面干支来标明岁。 所以... -
1、不临碑帖、自己乱画一个人字写得好不好,涉及书法的审美原则问题。什么样的书法谓之好,这要有标准。中国书法尽管还没有绝对标准,却有着相对的审美法则。一幅优秀作品必须具备两大方面的基本水准:一是对传统的书法艺术继承水准;二是融入个人审美的风格水准。一幅优秀的作品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二是融入个人的审美风格。不临帖,就是排斥传统,不继承传统的书法,在第一关上就失败了,还谈什么好不好。王羲之《寒切帖》2、选帖不慎、临帖不精对一种事物的好恶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兴趣会影响态... -
近世书家动辄以中锋为根本。如王蘧常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则在中锋”。沈尹默先生则更进一步的强调说:“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而白蕉先生则把中锋用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法之宪法,是用笔之根本大法”。学书者遂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务必要使笔笔中锋而行。 结果如何?书法随之成为狗啮枯骨之学,纵任点画布置工巧,线质却少见精妙变化。 尝闻才子徐海叹曰:古人线质之妙我辈已无法望其项背,但求空间布置而矣。失望者多以古人自幼习字为藉口,或以古人拥有日常书... -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一幅字写得好不好要挂到墙上才知道。”或“写完字挂起来才能知道到底好不好。”于是我们在每次临习之后把自己的字挂到墙上,才发现坐着看没啥毛病的字怎么一上墙就显得如此别扭?无奈赶紧拿下来,免得被别人看到。那么为什么从桌上挂到墙上能让本来顺眼的字变得不顺眼呢?原因就是:距离。从桌到墙人与纸面的距离变了,角度和感受自然也就变了。 说白了,一幅字能不能称得上好,其实就是看它能不能禁得起距离的考验。 考验一:笔画→结构我们伏案而书的时候离字和帖都比较近,可以看的到更多的细节,所以我们在书写... -
琴棋书画 2张
-
经典对联一副 4张
-
1技法准确性常听人说,某某书家的字“笔笔精到”“字字精到”。什么是“精到”?无非是说这个书家的字点画、结构、章法精确到位,合乎法度。 ①讲点画,就有个形象,尺度(粗细、长短)、轻重和使用上的准确度,不能随意涂抹。 ②讲结构,就有个点画搭配位置的准确性问题,要求其合乎重心、平正、匀称、呼应、参差、向背等法则。 书圣王羲之曾说过:“倘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也”。此言足见点画及其位置准确的重要了。 ③讲章法,就有个整体布局的准确性问题,要求布白得当,行气贯穿。另外题款、印章的... -
张金137837558 2018-06-17 05:251、要想气韵贯通,先要熟记内容。 2、贯气的办法,蘸一次墨要多写几个字,以求连贯,上一字结束,要立即做下一字的承接。如果笔中无墨另行蘸墨时,或以空中复笔,继续写来,或将下一字第一笔落墨。3、一个篇章若不是一笔书,字又多,可以分组完成之,但要注意折搭关系。分组或以墨尽而成之。字少的篇章,从落笔顺势而下,一气呵成。4、要干湿相对,不能干对干,湿对湿;要大小相对,不能以大对大,或以小对小。 5、行距要疏密一致,初学章法时,不要时疏时密。6、落款要与正文相协调,使人有整章感。7、... -
书法创造你用对纸了吗? 张金137837558 写字的人都知道宣纸。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宣纸的,反正古代貌似没有,比如王羲之和苏东坡那会儿。现在,我们经常见到,每个书法家家里都有很多宣纸,玩的狠的家里会有专门一个屋子放宣纸,据说宣纸放的年代越久越好用,是这样的,新的宣纸有火气,不好用。所谓放的时间长了,就是让宣纸松软一些,类似发酵线条,其实都是动作形成的。所谓的笔法,就是写字的动作。可是,如果你用同样的动作,但纸张不一样了,表现出来的线条形状也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就需要你根据纸张的生熟程度来调整速度。那... -
隶书创新的方法很多,特别是在当代,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书法家们越来越注重个性的张扬,再加上出土文物的丰富,可以借鉴和取法的资料日益增加,具体来说,当代隶书创作的异变现象主要有篆隶结合、造型奇特、融入行草、金石趣味、碑简杂糅等五个方面。1、篆隶融合我们知道,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经常有讲“篆隶分不家”,“篆中有隶,隶中有篆”。当代书家时常以篆书的笔法和隶书的结构来进行创作探索,取得了通常状态下所得不到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写,在用... -
草书要学就学王羲之最美之法帖 张金137837558 2018-06-13 07:48《初月帖》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王羲之父名“正”, 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 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此书正当... -
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 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三分笔示意图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 “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