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我居住地,因退休前在建筑公司工作,故对建筑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是曾经遍布苏城老宅和古建筑。然而时过境迁,城市如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苏州的老民居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这种变迁,不仅仅是古建筑,老民居的拆迁和消失,而且使得留守在老房子里的老人们过去那种优雅、精致、淡定、崇文的传统生活方式也随之而在流失。十几年来我走街串巷在拍摄老房子的过程中,了解到居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内心还是非常矛盾的,他们对传统生活既留恋,又对现实生活有抱怨。我尝试如何把他们内心活动的状态用影像有效的表达出来,因此把我对他们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神态记录下来,甚至把他们有点惘然 、有些烦恼、又很无奈的状态表现出来。或许那样才能表现他们对住在 老房子里的真实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老房子里居民的生活本质。 (拍摄时间跨度:2006年2月至2017年6月) 窄弄里,新老苏州人擦身而过,都有着自已的生活取向。花窗的影子映在墙上。             2009年11月摄于东麒麟巷

窄弄里,新老苏州人擦身而过,都有着自已的生活取向。花窗的影子映在墙上。 2009年11月摄于东麒麟巷

阿婆看着眼前这位穿戴入时的年轻女子,或许想起自己曾经也是此番年轻貌美。  2008年5月宝林寺前

阿婆看着眼前这位穿戴入时的年轻女子,或许想起自己曾经也是此番年轻貌美。 2008年5月宝林寺前

阿姨沉醉于单人独舞,回往过去的年华.      2016年11月摄于大公园

阿姨沉醉于单人独舞,回往过去的年华. 2016年11月摄于大公园

阿姨烫了一个时髦的发型         2008年7月摄于西中市

阿姨烫了一个时髦的发型 2008年7月摄于西中市

额头上贴图案的小男孩。    2011年5月摄于平江路

额头上贴图案的小男孩。 2011年5月摄于平江路

二个被雨淋湿了衣服,蒙头卖萌的男孩。      2011年7月摄于金狮河沿

二个被雨淋湿了衣服,蒙头卖萌的男孩。 2011年7月摄于金狮河沿

两位老人在弄堂口欣赏自己培植的微型盆景。苏州西中市,2008年5月摄于西中市

两位老人在弄堂口欣赏自己培植的微型盆景。苏州西中市,2008年5月摄于西中市

老阿姨全身心投入广场舞,后面的老人也在认真学着跳.                   2012年4月摄于大公园

老阿姨全身心投入广场舞,后面的老人也在认真学着跳. 2012年4月摄于大公园

老铺子古董店里写字的老板与玻璃橱窗里折射出的摊贩与行人,构成了一幅老宅与老街的风景画.      2008年3月摄于山塘街

老铺子古董店里写字的老板与玻璃橱窗里折射出的摊贩与行人,构成了一幅老宅与老街的风景画. 2008年3月摄于山塘街

老人独居,全靠孙女每天送饭菜来照顾.                   2007年12月摄于北五泾浜

老人独居,全靠孙女每天送饭菜来照顾. 2007年12月摄于北五泾浜

老人年轻时支援国家三线工程,远离苏州,夫妻聚少离多。退休后回到苏州,妻子已经去世了。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总在独自喝酒,卧室里挂满了妻子年轻时的照片。                  2011年11月新桥巷

老人年轻时支援国家三线工程,远离苏州,夫妻聚少离多。退休后回到苏州,妻子已经去世了。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总在独自喝酒,卧室里挂满了妻子年轻时的照片。 2011年11月新桥巷

老宅里的老人们都很友善。老阿姨好奇地问我:你拍这些照片有什么用呀,我说:孩子怕我得老年痴呆症,就学了摄影做消遣呀。她说:你的孩子真好,               2009年3月摄于大新桥巷

老宅里的老人们都很友善。老阿姨好奇地问我:你拍这些照片有什么用呀,我说:孩子怕我得老年痴呆症,就学了摄影做消遣呀。她说:你的孩子真好, 2009年3月摄于大新桥巷

老照片里的长辈形象,永远铭记在屋主人的心中。拍摄时主人给我源源道来照片中的故事.              2015年3月摄于东渚老街

老照片里的长辈形象,永远铭记在屋主人的心中。拍摄时主人给我源源道来照片中的故事. 2015年3月摄于东渚老街

落地花格长窗是苏州老宅的特征.    2010年3月摄于桃花坞

落地花格长窗是苏州老宅的特征. 2010年3月摄于桃花坞

每次去响水涧拍照,总能见到阿婆站在家门囗观望来去行人。我曾向她打听响水涧一家老虎灶茶馆的女主人的事,阿婆记性可好啦,一一向我道来。                   2011年9月摄于东山响水涧

每次去响水涧拍照,总能见到阿婆站在家门囗观望来去行人。我曾向她打听响水涧一家老虎灶茶馆的女主人的事,阿婆记性可好啦,一一向我道来。 2011年9月摄于东山响水涧

年轻人因自己文化低、没有特别的技能,正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发愁。            2009年4月摄于潘儒巷

年轻人因自己文化低、没有特别的技能,正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发愁。 2009年4月摄于潘儒巷

弄堂口、井圈边是新老居民们生活和交流的场地。       2016年4月摄于蒋庙前

弄堂口、井圈边是新老居民们生活和交流的场地。 2016年4月摄于蒋庙前

劈柴的阿婆97岁了,小时候六岁裹小脚到十六岁.目前老人家十分健在,生活起居全部自理. 2017年6月摄于西家弄

劈柴的阿婆97岁了,小时候六岁裹小脚到十六岁.目前老人家十分健在,生活起居全部自理. 2017年6月摄于西家弄

平江路上的老人、莲花柱、扫帚、树木和马桶。           2005年9月平江路

平江路上的老人、莲花柱、扫帚、树木和马桶。 2005年9月平江路

齐门大街上的苏州味道.阿爹阿婆的淡定慢节奏的生活样式都已成为过去.     2010年5月摄于齐门大街

齐门大街上的苏州味道.阿爹阿婆的淡定慢节奏的生活样式都已成为过去. 2010年5月摄于齐门大街

墙上挂着祖先遗像,玻璃镜框里放着一张婴儿的照片,死亡与新生并存.        2011年11月摄于新桥巷

墙上挂着祖先遗像,玻璃镜框里放着一张婴儿的照片,死亡与新生并存. 2011年11月摄于新桥巷

人老了,有点迟钝了。他老伴告诉我:老人年轻时是做公安侦察工作,特英俊潇洒,经常乔装打扮打入内部破案。但最近我回访时得知,老人病重住在郊区疗养院,改日我准备专程去探望叙旧问好。2011年6月摄于金狮河沿

人老了,有点迟钝了。他老伴告诉我:老人年轻时是做公安侦察工作,特英俊潇洒,经常乔装打扮打入内部破案。但最近我回访时得知,老人病重住在郊区疗养院,改日我准备专程去探望叙旧问好。2011年6月摄于金狮河沿

苏州人的孩子,会玩耍也会思考。2016年8月蠡墅老街

苏州人的孩子,会玩耍也会思考。2016年8月蠡墅老街

苏州人过去传统的早点,大饼油条.   2006年2月摄于双塔菜场

苏州人过去传统的早点,大饼油条. 2006年2月摄于双塔菜场

通常老宅里的客厅还是几家邻居共用的厨房,各占一方小天地,而画面中三户邻居和睦相处,把小小客厅统筹了一下,各家的厨房日用炊具归类统一放置,这样节约了场地,增加了生活活动区域。     2011年6月宝林寺前

通常老宅里的客厅还是几家邻居共用的厨房,各占一方小天地,而画面中三户邻居和睦相处,把小小客厅统筹了一下,各家的厨房日用炊具归类统一放置,这样节约了场地,增加了生活活动区域。 2011年6月宝林寺前

小巷里的居民傍晚喜欢出来乘风凉,站在门口看看报纸,“看看野眼”           2008年7五爱巷

小巷里的居民傍晚喜欢出来乘风凉,站在门口看看报纸,“看看野眼” 2008年7五爱巷

小巷子里的备弄墙上还保留了文革时期的宣传标语.          2010年5摄于丁香巷

小巷子里的备弄墙上还保留了文革时期的宣传标语. 2010年5摄于丁香巷

雪糕桥上走来一群参加暑假校外活动的师生们.                2016年8月摄于平江路

雪糕桥上走来一群参加暑假校外活动的师生们. 2016年8月摄于平江路

一场冬雨打落了柳叶,给平江路增添了几许色彩。        2017年1月摄于平江路

一场冬雨打落了柳叶,给平江路增添了几许色彩。 2017年1月摄于平江路

一家新开张的小吃店打开的古装流动广告,小狗也好奇的看着.          2016年12月摄于平江路

一家新开张的小吃店打开的古装流动广告,小狗也好奇的看着. 2016年12月摄于平江路

这家主人屋内挂的二张祖辈肖像,子孙缅怀故人激励自已.2008年5月摄于天库前

这家主人屋内挂的二张祖辈肖像,子孙缅怀故人激励自已.2008年5月摄于天库前

这是一位住在老宅里多年的新苏州人,担负起相夫教子的重任,丈夫开长途车的,女儿念小学,年年评为三好学生,唯一牵挂的盼望丈夫能平安回家.                   2009年4月摄于小石子街

这是一位住在老宅里多年的新苏州人,担负起相夫教子的重任,丈夫开长途车的,女儿念小学,年年评为三好学生,唯一牵挂的盼望丈夫能平安回家. 2009年4月摄于小石子街

住在老房子的人们有时心态也很矛盾的,对传统是有一种留恋,但对现实又有一种抱怨.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2016年10月摄于平江路.

住在老房子的人们有时心态也很矛盾的,对传统是有一种留恋,但对现实又有一种抱怨.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2016年10月摄于平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