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AI喜忧参半地席卷裂变,艺术边界被更多元多向度地拓展开去。作为一个摄影、诗歌两栖“玩家”,在AI新浪潮的冲击下,心底的礁石也不断激起狂浪。 “语言与图像”的内在关系,一直是我近年思考和实践的艺术课题,也将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去苦耕。 在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的喧哗中,我始终坚信“诗歌是人类心灵最后的自留地”,诗性是不可被AI取代和超越的。而AI本质无非是创作工具,是艺术想象力不可多得的“放马之原”,AI摄影与诗歌创作必有耦合之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在理性与感性间梦游和跨越,不亦乐乎。 最近,我尝试以“魔鬼辞典”式的手法创作,尽量避免一种粗暴的“看图说话”,而是让AI图像的生成与诗歌形成一种“合谋”的互文关系,创作中困阻重重,可见一斑。该组图文以「修身为寺」为题,灵感源于我喜爱的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一句诗:“你的身体是一座寺庙,我用我的孤独膜拜它。在它的墙壁中,时间变得静止。”——《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我以为,人对身体的熟悉,来自于现实的镜像(即自我和他人的凝视与抚摸),继而增强自我的存在感。而对身体的陌生,来自于各类意识形态的交织堆积,是在意识(如语言)上对自我存在的异化过程,因此,这番身体“解剖”,也是在袒露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