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是一条从中国云南山区发源的河流,绵延上千公里,流经过中越两国,在经过的最大城市越南首都河内,法国人于1899-1902年修建了一座铁路桥跨越红河两岸,6-70年代美国空军多次炸毁,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依然繁忙的在使用的传奇铁路桥-龙边桥。
一百多年前面,沉寂了千年的欧洲,在工业革命成功的膨胀下,到处侵略抢占,法国拿破仑三世政府把越南看作是可供他进一步向亚洲掠夺资源,并且是向中国渗透的战略阵地。1858年9月1日,法国海军上将里戈·德热努亚率领法国西班牙同盟组成的远征军,在14艘坚船利炮的支援下,约3千人在岘港登陆,随后,于1859年2月18日攻占西贡,越南基本沦为法国殖民地。同样受到西方列强压力的的中国清政府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及《天津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结束了越南的"藩属"关系,越南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地。
1881年开始,法国就在西贡(今胡志明市)修建了越南第一条“印支铁路”,然后一路北上,到1896年建成了西贡(今胡志明市)至东京(今河内市)长达1400公里的南北大通道。1899年,法国殖民当局又开始修建海防至河内再至中国云南边界老街的铁路——这也是滇越铁路越南段的整个线路。
龙边桥(c61u Long Biên,Long Bien Bridge)(1899年动工,1902年完成)。在河内的龙边郡开始建造,该桥跨越红河,为钢桁架梁上悬臂桥,共19孔。是连接首都河内到第三大城市海防的铁路大桥,由法国设计师古斯塔夫,艾菲尔设计,就是设计督建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艾菲尔,由DAYDE & PILLE公司中标并兴建主要结构的桥身,引桥的部份则由东洋工程衙门兴建。1954年北越独立前这座桥的名字叫杜梅桥(Doumer),以纪念那时的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后来的法国总统,保尔.杜梅(Paul Doumer)。这座全长2500米的桥是当时亚洲最长的大桥。
自从中国到越南的滇越铁路开通以后,来自河内以北,中国云南的有色金属,特别是锡矿,就从这座桥上运输到了海防,装船到世界各地,中国西南边陲也由此打开门户。
由于龙边桥是唯一一座横跨红河,连接河内和海防的桥梁,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美越战期间它遭到严重轰炸。1967年,20架美军F-105战斗轰炸机将其中一段炸毁,在中国铁道兵的帮助下很快修复,但是在1972年,美军开始使用激光制导的精准轰炸,龙边桥再受重创,大部分被炸毁,有一年之久无法再次启用。
初到河内,听说龙边桥的传奇故事,决定一探究竟,早上从入住的环剑湖旁街道前行,穿行在河内保留比较完好的老街区,古老的三十六行街上,在嘈杂的摩托车声中,在拥挤的小街道中,经常闪现出一片法国黄的建筑,更显现出这一座城市的沧桑历史。一路上能感受到近代越南的老味道,在世界上摩托车密度最大的街区左转右闪,在古城墙的流连中,老集市的吆喝喧闹声中,转一个弯,忽然就到了龙边桥车站,早晨的上班高峰期,摩托洪流般从桥上冲来,让人难以跨越道路。
走上桥去发现火车道是有栏杆封闭的,两旁是给机动车及行人走的。车走的宽度大约1.8米,人行步道宽大约0.6 米,本地人都是骑摩托车快速通过的,看得出来,少有走路的几个人都是像我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时不时会遇到些来桥上瞻仰前辈遗迹的欧洲人。桥下偶尔会有鱼船,一些赤贫的当地人仍然生活在桥下的船上,他们有些是来自贫困的农村。走到桥的中段,桥上有下行的道路,沙洲上种植了很多香蕉,蔬菜,也有些人居住,桥下还有茶水摊在经营,这边的河道比较宽阔,来来往往的运沙船穿行在大桥下。大桥上一些建筑组件仍然保持完好无损,但是很多地方还是被打了补丁修补,保存完好的钢桁架梁上悬臂部分也是锈迹斑斑,1899-1902的标注好几处桥身上都可以看到,仿佛在向每一个关注他的人讲述100多年来的传奇故事。
过得桥来,这边明显要比对岸商业区冷清许多,河边有些空地上种起了菜,高处的河堤上有几处简单的餐馆,早上也没有什么顾客,透过窗能看到红河上来往的船只,到了晚上,对面商业区的灯光一定会很漂亮,虽然现在还是冷清的地段,按现在发展的势头,不需过几年一定又是热闹非凡的地段。
在龙边桥右侧800米的的红河上有一座新建的红河大桥在繁忙运转,本来打算在这新桥上看看远处的龙边桥,当我到桥头被警察拦住,才知道这桥是禁止行人通过的,只有机动车才能通行,在出租车里,右边飞速而过的摩托车,总是要遮挡我的视线,使我不得在完整记录你的身影。
别了,我只有在远远的跟你道别。再见,龙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