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去年年末在成都、长沙、南昌等地应邀讲座时分享的内容,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反响。

1096820199.jpg

发个照片当文章封面用

虽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摄影爱好者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国内的图片社区非常热情地分享着自己的网红风格作品,比如什么“Ins风”、“赛博朋克调色”。。。

但是由于一些“你懂得”的原因,在国际上真正代表艺术前沿的影集和摄影理论书籍,并没有得到翻译、获批在中国出版——而这些在西方国家都是社区图书馆即可借阅的资料。以至于很多国内的专业摄影师,也对”杜塞尔多夫学派“、”类型学“、”新地形学“等名词非常陌生。

所以我决定深入浅出地给大家介绍“类型学”的创作理念,这也是当代建筑摄影的理论基石。

建筑摄影的特殊性

很多风光摄影师会选择同时双修自然风景与城市建筑,表面上看两类主题的所需器材和参数规则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但其实背后依然存在着核心差异。

自然环境的广袤空间提供了大量可供挑选的拍摄角度,即便围绕同一个主体、大家都能找到构图各异的机位。

640?wx_fmt=jpeg

户外环境可以自由地找机位

此外,每次拍摄现场的天气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日照金山、蓝调时刻、电闪雷鸣都能创造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和光影。如此独家的画面也极大地拓展了创作者后期修图的尺度,而不用担心被围观群众质疑“怎么我过去时看到的场景和你不一样?”

像下方两张照片是我在不同时间前往川西冷尕措拍摄的贡嘎山日落,效果就截然不同。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同机位的效果也可以完全不同

相比之下,建筑类题材就存在了拍摄角度的限制:一个城市中好的观景机位往往就那么几个,所以在网络社区随手一搜就能发现大量构图雷同的照片。

比如拍摄武汉的琴台音乐厅日落,旁边就这么一栋紧挨着的高楼可以上去,几乎就是独家的拍摄机位。

640?wx_fmt=jpeg

武汉爬楼花絮

尤其是室内建筑的光线主要来自于人造光源,几乎每个人去看到的效果都大致相同。如果后期尺度过大,很容易陷入造假的争议。

例如下方是我在日本东京拍摄的建筑作品,先后在国际影赛中多次斩获大奖。但是其后期处理并没有太复杂,对比原图和成片即可发现,只是做了镜头畸变的校正、简单的剪裁和明暗细节的恢复。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获奖作品原图和成片

所以建筑类题材更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如何通过被限制的构图和后期中找到突破思路,成了摆在摄影师们面前的大问题。

解决思路:“类型学”的提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摄影师Becher夫妇在1975年“新地形学—批判的风景”影展中提出了他们的创作方法:“类型学”,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同一个主题、用特定的构图和画风进行持续性拍摄,最后得到一个系列影集作品。

640?wx_fmt=jpeg

Becher夫妇工作照

他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拍摄《水塔》系列、《工业建筑》系列、《无名建筑》系列,等等。可以明显看到,在同一个系列之中,Becher夫妇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构图方法、并且保持着冷峻的风格,以此来展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Becher代表性影集

在“新地形学”影展上大放异彩之后,Becher夫妇选择回到德国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的学生继续用“类型学”的创作手法继续拍摄不同的题材,最终成就了摄影界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杜塞尔多夫学派”。

不同题材的“类型学”创作

Becher夫妇有三位杰出的学生,在当代艺术界正是如日中天:不仅成为建筑摄影的标杆,也做到了创作理念上的推陈出新。

Candida Höfer擅长用完美对称的构图、丰富的色彩来持续拍摄博物馆、歌剧院等艺术相关的建筑内景,以此来展现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Candida Höfer代表作品

Thomas Struth擅长用偏冷调、中性灰的风格拍摄建筑和城市的全景,以此来传达冷漠的情感。他的很多照片也选择了空无一人的场景。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Thomas Struth代表作品

Andeas Gursky作为当今世界身价最高的摄影师,则坚持用超大画幅来记录身边平淡的场景,以此来探讨人类活动和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Andeas Gursky代表作品

通过上面的三组摄影师作品,可以明显看到:虽然关注的题材各异,但是创作的方法都是一致的,即“类型学”所主张:围绕特定主题、用固定的风格进行持续性拍摄。

或许挑选出几位大师的单张作品来看,会显得构图保守、后期也中规中矩,甚至让部分初学者产生了“我上我也行”的错觉;但是其核心的优势,恰恰就是发掘出不同建筑之间、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系列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启发与借鉴

相比于自然风光的单张就能出大片,建筑类题材更需要持续性拍摄。这考验着摄影师们甘坐冷板凳的能力,注定是条孤独的路。

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大师的创作理念中得到启发:

比如他们并没有如互联网社区的摄影师那样,刻意去追求某个“机位”;相反,很多作品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拍。

同样的,这些大师也没有专门挑选日出、日落的黄金时刻去得到所谓的“大场景”,不少照片都是在白天乃至阴暗调的多云天气拍摄。

最后就是这些创作者都是有着自己独立的风格、关注着特定的主题,这才是其真正的核心能力所在。

比如我现在在创作的《文明》系列作品,就是受到了Candida Höfer女士的影响很大,也采用了丰富色彩的画面来拍摄不同地区的建筑,以展现文明的多样性。在此给各位读者参考、借鉴。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色彩风格的一致性

欢迎关注

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或者添加我的微信343166584。

持续连载摄影教程,也有配套线上讲课与评片群进行内部交流。

640?wx_fmt=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