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影友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能经常接触到各国国家的代表性影集作品。如何进行系列专题的创作,有时候又显得过于高大上,让普通的爱好者觉得遥远。

1260660525.jpg

最近新买的影集,正在等物流到家

所以本文就将介绍专题的创作手法,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但也并不轻松。

专题与单张的区别

了解两者的区别,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情况下适合于专题创作”的问题。

单张作品往往是通过简单、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来传递情感,而且大多基于普通人朴素的审美理念,最终得到广泛的传播。比如大家在美国国家地理、专业影赛官网等平台,就经常能看到惊艳的风光摄影作品。

640?wx_fmt=jpeg

IPA官网获奖作品

很显然,单张照片的创作对初学者或者外拍时间有限的非全职摄影师更加友好。只要拍摄者运气不错、能遇到壮观的美景,再加上自己有扎实的构图、参数设置和后期修图技巧,就能得到一张佳作。

并且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阅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足够震撼的单张照片往往比成堆的组图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

640?wx_fmt=jpeg

网络摄影社区的精选照片

相比之下,系列专题创作往往是以影集的形式发布。这并不是把一组单张照片进行简单的堆砌,而是要有比较统一的主题和创作形式。

一方面,创作的难度会提升很多。一次的运气好能让你得到高水平的单张照片,但影集大多需要几十、上百张照片,不可能每次运气都好。这就需要在单张拍摄的技巧之外,有更进一步的长期策划能力和足够持久的拍摄周期。

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照片传达的内容也大幅增加,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思想深度。这也是学院派理念中,大师普遍都有代表性影集的原因。

比如下图的黑人穿着礼服的场景,如果仅仅从构图、曝光的角度来说,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我相信大部分专业一点的摄影师都能做到。

但是弗兰克持续通过这种随意性抓拍日常生活的手法、关注美国少数族裔,最终在影集《美国人》上集中发表,一举奠定其摄影界的历史地位。

640?wx_fmt=jpeg

《美国人》影集作品

如何构成一个专题

在上文中,我就是强调了系列专题创作的核心:统一的主题和创作形式。而优秀的影集,都是至少做到了在其中一个方面的突破或者创新。

比如代表国内纪实摄影最高水平的吕楠大师,其影集三部曲就是分别集中关注了精神病人、西藏农民、内地天主教徒这些相对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再比如美国华人摄影师张乾琦,就是结合其少数族裔的文化背景,通过《唐人街》系列作品来展示了繁华纽约背后非法移民的生活现状。

640?wx_fmt=jpeg

吕楠作品

640?wx_fmt=jpeg

张乾琦作品

与之对应的,在创作形式的探索方面,很多新的风格尝试也是通过影集的形式展现。

比如德国摄影师布洛斯菲尔德,就是在《自然的艺术形态》中通过精确、细腻的图片风格来体现其“新客观主义”的思路。再比如美国的克莱因,在影集《纽约》中故意使用了脱焦、模糊、高噪点的手法,来阐述其“打破传统拍摄规则”的观念。

640?wx_fmt=jpeg

布洛斯菲尔德作品

640?wx_fmt=jpeg

克莱因作品

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平时在教程中经常提到的构图技巧、参数设置等知识点,其实只能算是基本功,几乎专业摄影师都会掌握。如何标新立异、打破传统,探索艺术的“边界”,才是真正进阶成大师的关键。

创作背后:关于金钱和时间

如果说主观的审美和技术决定着系列创作的高度,那么充足的金钱和时间则是硬性的必备条件。

刚才所举例的代表性影集,背后都是摄影师花费数年乃至数十年进行持续拍摄的成果。不仅要确保这个期间,自己不去工作也不至于饿死,还要覆盖掉外出拍摄的预算成本。

在成熟发达国家,会有相对丰富的基金项目来支持摄影师进行脱产创作,比如美国的古根海姆基金、德国的“重启文化”项目。前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耶鲁学派的诞生,后者则是为疫情期间遇到困难的中小型文化单位和独立艺术家提供了10亿欧元的补贴。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古根海姆基金支持的拍摄作品

即便如此,想要进行系列拍摄依然要学会坐冷板凳,不太可能像网红摄影师那样快速得到大量的关注——其实也只有如此才能静下心来进行独立思考。其实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如果真正喜欢摄影,我想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欢迎关注

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或者添加我的微信343166584。

持续连载摄影教程,也有配套线上讲课与评片群进行内部交流。

640?wx_fmt=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