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是一个比较琐碎的杂文,探讨关于摄影的态度,也是自己在环球旅行以来的一些思考。开篇把观点都放出来:
1、德国等西方国家教育体系,就是给大多数普通人提供满足基础需求的快乐教育,给少数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提供高水平的精英教育。
2、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就是应该以追求快乐为主。以专业门槛来要求所有人,只会制造焦虑。
3、国内专业摄影师缺的是理论基础和时间积淀。
4、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群体之间并非对立关系。
5、我所理解的“快乐摄影”。
先说个故事
在正式开始聊摄影之前,我先分享个自己的经历吧。
大学毕业、刚去德国留学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传统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科学素养实在是太菜了。长此以往,德国这是要亡国的节奏啊。
绝大多数成年人连个“乘法口诀表”都不会背,去做个两位数的加减法就一定要用计算器了。至于“欧姆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他们最多只是听说过个名字而已。
但是德国人的科学真就那么差吗?相反,日耳曼民族简直就是开挂的存在:黎曼、高斯、莱布尼茨奠定了近代数学的基础,电气革命在这里爆发,洪堡大学被称作“现代大学之母”。至今德国已经产生了111位诺贝尔奖得主,接近是日本的4倍。
归根到底,德国的教育是有两套标准的:
绝大多数普通人,比如司机、收银员、餐厅服务生、产业工人,所接受的教育能够让他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做基本的算数,就足以满足工作要求了。
德国的工人,压根不需要那么多理论知识
虽然这些人的科学素养确实很菜,但是菜得很快乐,可以用中国学生走“题海战术”的时间去踢足球、开派对、跟着家人四处旅行。
而真正有天赋、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德国的精英大学能够提供充足资源和经费,让他们放开手脚、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新的知识。
德国精英大学的代表,慕尼黑工业大学
这样的教育体系,才是德国人日子轻松、但是依然科技领先的基础。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走了一个反面。
每个人在刚开始读书的时候都被当做“天才儿童”、“未来的爱因斯坦”,去玩了命的学习那些日后绝大多数工作都压根用不上的知识,弄得学生时代很累;而等真正读完博士、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能拿到的工资和课题经费又少得可怜。
关于摄影的打卡和摆拍
铺垫了那么多,开始聊到今天想说的话题。
摄影界经常有一群人抱团去打卡热门机位、拍摄千篇一律的相同画面;还有专门从事此类产业的人,会给大家准备模特和道具,进行摆拍。
参与摆拍的“老法师”
这种摄影创作方式很菜吗?是的,非常菜。
但是值得批判吗?不一定,得看你玩摄影的心态是啥。
很多长辈退休之后,入手单反只是图一个乐。在记录旅行、生活花絮的同时,也能强身健体、保证思维活跃,有一个社交活动的小圈子,那他们玩摄影的意义就达到了。
对于这些普通爱好者来说,去打卡机位、去尝试摆拍,不仅能获取发朋友圈、得到亲朋大量点赞的快乐,还能保证拍摄活动的安全——毕竟都是在较为成熟的景区。此外,花费的预算也不多,不耽误自己留下足够的钱帮子女买房、给孙子买好吃的。
老年人通过摄影来强身健体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跟这些退休的摄影爱好者讲:“你们要去追求极致风光创作、要背着几十斤的装备去户外无人区取景、要风餐露宿只为守候罕见天气!”这怕不是谋财害命?
正如德国大多数普通人压根不需要那么高的科学素养,只需会简单算数就行;对于众多摄影爱好者,能拍出发发朋友圈的旅行和生活照,也就够了——不能总是拿极少数专业大师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我们需要理论和时间
对标德国的教育体系,在倡导普通爱好者放松心态的同时,还要给真正有志于走向专业的摄影师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其实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外的那些后期教程所涉及的修图技巧,已经被整套的引入国内。如今在各大摄影社区,能看到很多教学博主在介绍调色、插件、滤镜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国外流行的赛博朋克调色、创意合成等风格,也在国内同步流传。
众多的网红调色教程
那我们缺的是什么呢?
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原因,很多偏理论性的书籍和影集无法被广泛引入国内。
比如学院派的代表,耶鲁、杜塞尔多夫、温哥华三大学派,国内即便是专业摄影师也很少能说明白其各自的理念和代表人物。再比如《纽约》、《美国人》这样开启摄影新时代的影集,也在国内书市难以购买。
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影集,奠定类型学的基础
美国耶鲁学派代表作品
另一方面,中国真正摄影得到普及、产生广泛群众基础的时间太短了,短到连个系列专题创作的时间周期都不够。德国摄影师布洛斯菲尔德的“新客观主义”、贝歇夫妇的“类型学”、美国的都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创作,才得以推陈出新、开宗立派。
美国Paul Shambroom的《核武器》影集
拒绝二元对立
很多时候,不同群体之间会有着严重的对立情绪,用各自的标准来论证自己的优越性和贬低异己。
摄影圈也难以幸免:
年轻的网红会嘲笑老年摄影爱好者为“老法师”,吐槽其不懂数码后期的技巧;
老前辈们则把一切修图的操作都定义为“弄虚作假”,通过其业内影响力,要求众多国内影赛的规则设定都要严格限制后期的尺度。
北京颐和园人山人海的打卡机位
专业摄影师瞧不起业余爱好者只知道用偷懒的方式,光去找些打卡机位和摆拍的方式来出片;
业余爱好者嫌弃所谓专业人士还如此寒酸,买个好器材都要抠抠索索、积攒好几个月的收入。
但其实不同群体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
回到之前德国的例子:普通老百姓和企业向联邦政府纳税,政府就能有更多的教育拨款提供给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和学者;而科研成果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又能反过来普惠到每一个公司和个人的实际收入。
德国18年科研经费占GDP3.13%,预计25年提升到3.5%
德国人均收入的增长
从我摄影教学的经历来讲,自己通过在深度户外的拍片来积累技巧,从中挑出较为基础的部分去分享给普通摄影爱好者、帮助他们提升水平;而他们的讲课费用,又能支持我继续新的外出创作。
给普通摄影爱好者讲课
所以没有必要成天挑起对立,在网上互相抬杠,其实绝大多数人玩摄影就是图一乐。
真正的快乐摄影
小时候看《七龙珠》,最认同的就是龟仙人的观点:“好好活动,好好学习,好好游戏,这就是龟仙流的修业。”
我们经常被灌输“宏大叙事”的教育,从小就被要求以后“做大事”、“改变社会”、乃至“向世界输出革命”;但成年之后,朝九晚五上班、操心每个月的房贷和车贷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从一开始就学会享受每一天的生活呢?
我从16年辞职开始做独立摄影师,虽然也获取了一些小的奖项,但是在众多大师面前不值一晒,真正的快乐源泉正是能够带着相机去满世界的旅行、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不同的特色美食,跟当地的年轻人侃大山、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顺带的,再去把拍出的风景照片发到网上,跟众多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样的日子就无比充实。
新西兰雪山
泰国火车夜市
和澳洲装甲兵谈笑风生
在伊斯坦布尔钓了一下午的鱼
作为摄影师,我从来不会把自己弄得很累。能够每天都过得不一样,外出拍摄的途中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家的时间就安心睡觉、坚持锻炼、多去阅读小说,每天乐在其中,不知道老之将至。
欢迎关注
欢迎扫码下方二维码,或者添加我的微信343166584。
持续连载摄影教程,也有配套线上讲课与评片群进行内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