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一篇摄影经验分享。

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谈不上可以写教程,所以只是在这里,根据自己在澳洲旅拍的经历,总结一些心得。

上一张骆驼石照片给大家先睹为快。

32170929.jpg

我将澳洲扫海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于市区和热门景点线路的大众观景台机位,另一类是坐落于少有游客问津的小镇海滩、亦或是人迹罕至之处的小众机位。这篇文章中,我会分开介绍。


一、常规机位:大众观景台

此类机位大作集中在大城市市区以及大洋路之类的热门旅游线路。大洋路为了纪念一战而修建的海景公路,如今已经成旅行团的必经之地。白天仿若繁华集市,日落时分,观景台更是老法师云集。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大众观景台就无法出片了呢?当然不是。

我先以十二使徒岩为例。在500PX国际版搜索,就能找到众多大同小异的日落时分作品。


29818380.jpg



因此,我在查询到当天9:30PM日落,选择了继续等待。9:40PM,观景台已经空无一人,老法师们都纷纷散去,我从容地架好三脚架。大约到了9:55PM,肉眼看去,天空已经完全进入黑夜,只有西面有些许晚霞余晖。

这时候,我选择了用B门模式,采用了13分钟的长曝光,得到了一张与众不同的照片。在慢门的效果下,原本波涛汹涌的海滩成了丝滑的镜面,而微弱的余晖则在颜色上得到了增强,与乌云的冷色调形成了对比。此外,初升的月亮给地景补上了一层银色,与常见的日落金色光辉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

32171152.jpg

同样的思路在附近的另一个热门机位,the Loch Ard Gorge(原谅我没找到合适的中文翻译),得到了应用。

在这个紧邻十二门徒的景点,一样的游人如织却又只有唯一的人工观景平台允许近距离拍摄。

29818381.jpg

而我选择在今年月全食的那一天前往,查询到是多云天气,红色的月亮给云层提供了微弱的霞光效果,正是我所期待的。我赶在日出之前2个小时就到达现场,地景部分依然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靠头灯帮忙,我得以构图与手动对焦,继而又一次采用了15分钟的长曝光。

32175422.jpg

在慢门的效果下,原本微弱的红色月光变得仿若日出霞光般灿烂,与几条星轨交相呼应。海面一样是丝状的镜面,很有质感;而蓝青的色调也与红色霞光形成了冷暖对比。

下面两张是分别拍摄于悉尼、墨尔本的热门机位,同样的原理在市区扫海摄影一样适用。

32171629.jpg

32170197.jpg


以上的实例,我总结如下:即使是在大众机位,构图难以出新,图片社区存在大量同质化的作品;依然可以通过选择特殊的拍摄时机,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来出片。


二、小众机位

澳洲扫海真正的精华,在于东海岸独特的岩石、地貌行程的诸多小众机位。这些需要自己一个个去探索。


  • 初步定位

这一步主要靠图片社区的关键字搜索。最好平时就要养成习惯,看到计划去拍摄的国家或者地区有其他摄影师不错的作品,都要收藏保存。比如这里,我在500PX的国际版输入“Australia”。

29818382.jpg


然后根据摄影作品的标题、标签或者摄影师的备注说明,确定拍摄地的大致区域,建立文件夹,分类整理。

29818383.jpg


  • 确定具体的到达路线

通过上一步的工作,仅仅能够精确到小镇级别。但是一个小镇的海岸线可能依然有着十多公里,并且时常遇到悬崖峭壁等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果盲目搜索,不仅效率很低而且会遇到危险。

因此,这里要做的,是进一步查询当地摄影师的摄影攻略,确定到达的路线。

这里,我以Kiama小镇旁边的Cathedral Cove为例。我发现了澳洲本地的一位摄影师的主页,这里分享了他在Cathedral Cove的摄影作品。

29818384.jpg

此外,这位摄影师也非常热心,在链接里,图文并茂地给大家介绍了怎么到达这个机位的具体攻略。

29818385.jpg


  • 确定天气与潮汐高度

知道了“怎么去”之后,接下来就要决定“什么时候去”的问题了。

扫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弄清楚天气情况与潮汐的涨落,两者对于摄影的构图和安全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一般是用摄影类、天气类软件与当地专业网站相互印证的方法,来确定现场的情况。

在这里给大家安利下PlanIt这个APP,北美摄影圈大神乔文杰前辈开发,非常好用。可以初步模拟出日出的时间、角度以及初略的潮汐信息。

29818386.jpg

此外,另一个天气类APP“气象雷达”也是重要的参考,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卫星云图,来预估拍摄机位的云层情况,从而提前考虑构图。(因为我3月份弄坏了自己的手机,很多图片丢失,所以这里是重新截图补上,时间上会有出入。)

29818387.jpg

更多的信息,则需要访问专业的网站才能获取。通过Willyweather的网站,我可以查询到打算拍摄的海滩最近的风速、潮汐等因素的详细变化情况。

29818388.jpg


29818389.jpg

一般我先参考自己保存其他摄影师在相同机位的作品、并且白天实际踩点,来选取构图思路,决定这个机位是高潮时还是低潮时拍摄。然后结合网站的信息,查询哪一天机位的日出时间可以遇上理想的潮位。再综合考虑风速、天气等因素,确保安全性,就可以定下出发的时间了!


  • 准备扫海的装备 

至此,扫海摄影的资料查找方面的前期工作完成。

现在要为了扫海准备一些专门的器材。

作为基本知识,大家需要准备好全画幅相机+广角镜头+滤镜系统(常用的有ND16+ND64+RGND 0.9),与其他主题的摄影并无太大差异,不再赘述。

因为有些机位要淌水到达,拍摄时也可能会站立在水中,所以要提前买好渔夫鞋乃至渔夫裤。推荐澳洲的渔业产品连锁店BCF,物美价廉,并且工作人员会根据你的需求和他们对澳洲东海岸的了解,给你推荐合适的款式。(图片来自百度)

29818390.jpg

此外,扫海摄影,大多会用较低的机位以获取水流的冲击力,因此三脚架无法完全支撑开,也不能挂包以增强稳定性。这种情况只有尽可能买较重的三脚架,依托自身的重量来保持稳定性。我自己用的是曼富图的055系列,缺点是贵(3500+RMB)、沉(算上云台大约4kg),优点是真的很稳。(图片来自百度)

29818391.jpg


  •  现场拍摄

与普通风光摄影一样,为了保证景深,扫海的时候,我一般是光圈设置成F8或者F11,通过原生的ISO100来确保画质。因为海水不断流动,自动对焦模式会有误判,所以这里只用手动对焦于前景。

扫海摄影的重点在于合适的曝光时间。

引用扫海前辈的经验,要拍摄出惊涛拍岸的炸裂般效果,曝光时间在1/10s~1/5s;要拍出拉丝,曝光时间在1/2s~1s;要拍出海景雾化慢门,则要在30s以上。

我一般会把这些参数记下,到了现场,目测潮流的速度、方向,在给定的范围区间内,多试验几次,以获取想要的效果。如果设置不当,海面的水流会显得杂乱,缺乏美感。

这是我在Kiama的Cathedral Cove现场用手机记录的一张。可以明显感觉到,海浪的流动无法起到视觉引导的作用。

29818392.jpg

然后我加上了ND64滤镜,把曝光时间延长到了60s,从而产生了类似于末日孤舰的场面。

32172614.jpg

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不借助ND滤镜,一样能达到长曝光雾化水面的目的。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在日出前2小时的弱光条件下,通过14分钟长曝光,把原本波涛汹涌的海面与巨石拍得仿若云雾缭绕的山峰,远方微弱灯光的点缀更是有非常有奇幻的色彩。

32170929.jpg

此外,1s左右的曝光时间可以产生潮水的拉丝,能和岩石一起交错,构成很好的前景,这也是扫海摄影的惯用构图方式。一般靠适当缩小光圈或者加上ND16滤镜来实现。

32174329.jpg


总结

对于扫海摄影,在大众观景台的机位,靠选择合适的时机、运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依然可是尝试拍出有特色的作品;而小众机位,则需要长时间耐心而细致的工作,确定机位位置、到达方式,通过专业软件与网站确定天气、潮汐等因素,决定拍摄时间,携带专业的装备以保证自身与器材的安全,最后在现场根据海水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构图与曝光策略。


至此,我分享的扫海摄影心得结束。欢迎大家留言,指出我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足或者偏颇的地方。

接下来我会陆续分享自己在其他地方的一些摄影经历,一样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我的微信:343166584 

如果对此经验分享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加我进行交流。

       


推荐资料:

1、乔文杰PlanIt的教学视频

作为PlanIt的开发者,乔文杰前辈也配套提供了相应的教学。除了APP本身的使用,教程中也加入了前辈自己对摄影的理解,非常有收获。

2、澳洲扫海帮的微信公共主页

这是澳洲华人的摄影团体,其微信公共主页会推送多位大神在澳洲、新西兰摄影的经历和照片,可以经常关注、学习,掌握更加专业的扫海技术和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

3、《Australian Photography》与《Australian Geography》两本杂志,均支持在线订阅。这里可以获取澳洲摄影与地理方面的最新信息与动向。此外,一年一度的摄影比赛,更是吸引了当地最高水平的摄影师分享大作,非常能提高审美。


致谢

感谢澳洲扫海帮的Ivy婧儿、Froggy两位前辈在我于澳洲旅拍期间给我的耐心指点和帮助!是你们的热心与专业,让我得以以一个摄影新手也有机会一睹澳洲的壮丽海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