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到“波普艺术”这么怪诞的名字,都会望而却步,直到看见其英文原名才恍然大悟。这是 Popular 的缩写 “Pop”音译而来,在上个世纪50年于英国起源、又迅速在美国壮大。有人认为这是对“达达主义”精神的继承,但是我不想让我的文章充满晦涩难懂的流派名称,所以决定从零开始,介绍波普艺术的前世今生。之所以列入“摄影干货”的专栏,是因为这些美学观念,决定了我们拍摄作品的上限。


到底什么是“波普艺术”?


故事还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说起。战后的英国集合了一批自称“独立团体”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建筑师,他们试图对传统学院派的权威进行反抗,也有否定现代主义艺术的倾向。相比于“庙堂之高”,这些人对“江湖之远”更加偏爱,便是新兴的都市大众文化和通俗的商业广告设计。于是一帮铁憨憨弄了个《此即明日》的画展,其中Richard Hamilton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就是下面这张。可能很多读者第一反应是为啥中文标题如此之长,因为其英文原名就是这么长,这种无厘头的风格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作品堪称一个消费广告的大杂烩,集合了那个年代的诸多商业元素,既有生活必备的电视机、汽车、吸尘器,也有性感女郎和通俗漫画,窗外则是巨大的电影海报。如此恶搞的搭配,打响了波普主义向这个世界宣战的第一炮~

278124556.jpg

随后被惊呆了的美国群众也被这个画风感染,艺术家们利用日常的商品贴和广告,乃至各种报刊图片,通过裁剪和拼接,来完成自己的创作。标志性的事件是1965年举办的艺术展,第一次提出了“波普主义与美国传统结合”的口号,逐渐影响到了后来数十年的设计与绘画。站在今天的角度来概括,可以总结为面向大众、诙谐恶搞和商业符号三个明显的特点。


两位代表性艺术家

和之前所写的文章一样,我挑选了两位代表性,或者说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家,来让读者对波普艺术有更详细的了解。这便是 Andy Warhol 和 Alex Katz。

Andy Warhol

如果要探讨美国波普艺术的主要发起者和倡导人,我想应该首推 Andy Warhol 大师。他将众多取自大众传媒的常见图像,作为独立元素在画布上重复排列,再结合独特的色彩调整,就得到了既呆板又戏谑的风格。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其在67年所做的《玛丽莲梦露》,以这个既性感又悲剧的影星头像进行组合,以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空虚与迷茫。

278124558.jpg

278124557.jpg

Alex Katz

另一位艺术家 Alex Katz 同为美国人,长期在布鲁克林创作,却并没有前者那么出名。其实直到今年在上海的复星艺术中心举办了他的专题画展,很多国人才知道这位大师的艺术成就。老爷子今年93岁了,下图的展览海报就是他的自画像。他也是艺术行业有名的宠妻狂魔,更在我接触绘画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78124559.jpg

Alex Katz早年在库伯艺术联盟学院进修,50年代恰逢波普主义启蒙的时期,开始独立创作。他的画作以人文肖像的独特风格和风景绘画的技法而闻名于世,那么我先放出其代表性的作品吧。

278124561.jpg

278124562.jpg

278124560.jpg


单从绘画角度来说,Alex Katz在处理风景主题的时候,用看似散漫的笔触来涂抹颜料,抽象化的风格构建背景环境,特点十分鲜明;其人像创作中,则是使用了大色块布局和鲜明色调的组合,舍去画面的故事性而追求简洁明快,让观众印象深刻。

而其对波普主义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摆脱景深、去掉背景的创作方式,从而进一步推陈出新,开创了拥有鲜明特质的极简主义美学。


“波普主义”与中国


波普主义第一次引入中国,是198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所作的展览。这个时候,其在全球流行的巅峰已经过去,而真正在国内产生影响,又要等到10多年后,中国的艺术家们将其理念与本土化的题材相结合。与美国文化下强调面向大众不同,中国的波普主义以王广义等大师为代表,更加侧重于诙谐的风格去反叛那些传统的政治权威。

我比较喜欢的是《大批判》这个系列专题,但是我不认同其作品背后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其实,这也是很多在动乱年代成长、又经历了80年代西方文化涌入的一代艺术家们的通病。能够独立思考和分辨,而非盲目推崇,这才是我们晚辈们随着国力的增长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所应该秉承的态度。

278124565.jpg

278124564.jpg


我的观点


波普艺术能够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发展成了影响世界的风格流派。其存在与影响,很好地证明了,艺术本无高雅之分,更不是少数精英权贵所能操纵的玩物。当代艺术一百五十年,人类在探寻本质的道路上,依然是个尚未完成的故事。

2781205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