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布一组城市风光电影色调的作品,很多摄影爱好者浏览之后问我——如何让自己拍摄的照片看起来有一种电影画面的质感,我们该如何创作出这种作品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何为“电影质感”,经典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它们的画面给人一中特别入情入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即由景入境,让人能够体会到画面背后所蕴含的内义。这种”电影质感“反映在照片上,便让照片活了起来,照片可以”说话“,引起读者的共鸣。
单从摄影上来说,要想达到这种“电影质感”,需要多个因素之间的协调,比如构图,透视,光色等,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照片的色调了,接下来让我们一步一步来解析一下吧。
01——分析原片
这是我2016年拍摄的一张片子,原片我们不难看出,整张片子的第一感觉就是整体曝光不足,暗部细节丢失,中间调对比不够。
02——色域调整
色彩空间设置为“ProPhoto RGB”,色彩深度设置为“16位/通道”, ProPhoto RGB是常见色彩空间里范围最广的,甚至可以表现出很多肉眼也无法识别的颜色。ProPhoto色彩空间,和大部分专业相机能记录的色彩范围,最为接近。但是只有少数的软件和硬件能够支持ProPhoto。
03——校正水平
进入到ACR当中,选择变换工具,对水平做一个校正。
04——相机配置文件
勾选“启用配置文件校正”之后下面的镜头配置文件和校正量区域也被激活了。
05——校正白平衡
通过色彩平衡来给照片定一个基调,定调就是控制全局色彩的基调,确立了好了色彩的风格,才能表达出整张片子的颜色氛围。
06——明暗调整
这一步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前期拍摄时不足的地方,例如高光修复、暗部补光,并微微修饰画面。
07——分离色调
单从概念上来说可能会比较难理解,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将画面中的色调区分调节,而其中被分离的色调则是画面的高光和阴影部分,只针对画面的亮度,不针对颜色。系统会自动计算出画面中每一个像素的名都之,然后去判断到底是属于高光部分还是阴影部分。根据电影画面的特点,我们要对照片的颜色做出适当的调整,大致的方向就是:亮部偏青蓝,暗部也偏蓝绿。
08——HSL色相微调。(内容如图,参数仅供参考具体看画面本身)
09——HSL颜色饱和度微调。
10——HSL颜色明亮度微调。
11——通道曲线调整
通过点拉伸调整照片不同区域的亮度,我们要模拟电影质感,将曲线左侧黑场点向上拉,可以得到一个丰富的灰阶,利用S曲线增加画面通透和对比。
12——R(红色)通道
每当选择一个颜色通道时,曲线和直方图的颜色都会变成对应的颜色(包括上边的RGB,不是也变成了灰色)。
提到红色首先肯定想到的是冷暖,红色的互补色是青色,红色的变化与青色,洋红和黄色相关;比如你要增加蓝色那你就需要增加洋红和青色,减少黄色。
13——G(绿色)通道
绿色的互补色是洋红,绿色的变化与黄色和青色,洋红相关。
14——B(蓝色)通道
蓝色的互补色是黄色,蓝色的变化与青色和洋红,黄色相关。
15——局部处理
最后的微调,利用渐变镜压暗天空和地景,在使用径向滤镜把中心建筑物提亮一些,让画面的主题更突出。
16——锐化
通过锐化来增加照片的质感。在这里就大功告成啦!这就是我们最终处理后的结果。
这些步骤只是我列举的一个例子,实际上要想达到熟练的程度,离不开常年累月的练习与积累。可以多看一些经典电影,仔细欣赏里面的经典画面,提升自己的审美,此外,也需要学会熟练使用修图软件,改变原照片里的瑕疵,注入作者的情感,使之称为一件合格的作品。
喜欢摄影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418700526,有机会一起交流学习,相互切磋。
本文原创,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