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了大概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之前写过很多阐述目前摄影圈问题的文章,而这些文章中尤其以风光摄影为最,主要阐述的问题就是风光摄影的抄袭现象,但是却一直没有和大家讨论过这种抄袭现象产生的原因,所以最近趁着我不太忙,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要想理解风光摄影中的抄袭现象产生的根源,必须要先对风光摄影在摄影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虽然我很爱风光摄影,但不得不承认风光摄影在摄影大家庭中的地位非常的低微,如果说商业摄影的地位是一个家里不受宠的孩子,那风光摄影就是前妻的孩子。在顾铮先生写的摄影史中诺大的风光门类却连一章中一个小节的描述都没有,仅仅是在只言片语中提到。而英国人伊安 杰弗里写的How to Read a Photograph一书中如果要以今天的风光标准定义,那么100多位摄影家中,风光摄影家仅仅是安塞尔 亚当斯一人而已。而相同的问题林路先生也在十年前的《清算-风光摄影》一文中提及过。

        “法国权威机构出品的光盘《摄影的精彩历程》,两张DVD,270多分钟,包罗了1700张照片和300位摄影家的传奇经历,其涉及面相当之广,有肖像摄影、时尚摄影,人体摄影、战争摄影、报道摄影以及超现实主义摄影、摄影与科学、摄影市场甚至包括独立 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一章,时间跨度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摄影史,但是唯独不见风光摄影”。“我们一向崇敬的大师级人物安塞尔.亚当斯被罗森布卢姆的《世界摄影史》放在了现代主义摄影的章节中”。以上两段被引用的话语全部摘自林路先生的原文。本人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

        而为什么风光摄影的地位如此低微,我觉得我们需要从那唯一还算被摄影大家庭认可的里程碑性的人物安塞尔 亚当斯说起。我们总说安塞尔 亚当斯是里程碑性的人物,但是为什么他会是里程碑性的人物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高超吗?我显然不认同这个原因。如果仅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的高超而成为里程碑性的人物,那段岳衡也应该有相类似的地位啊。毕竟两人的风格是非常类似的。但你会发现对于安塞尔 亚当斯的名字只要是摄影爱好者,不论是玩什么门类的几乎都听说过,甚至对于一些不玩摄影的人都有所耳闻。而段岳衡呢?他的知名度目前更多的还是在华人风光摄影这个领域里。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亚当斯之所以能成为里程碑性的人物,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一个偶然的情况所导致的。如果我们观察所有这些和艺术有关的种类,我觉得这些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展现技巧类。就好像断臂的维纳斯。作品寓意很有限,更多的还是展现技法的卓绝。而第二类就是内容类,大部分的文学名作便属于这个范围。莎士比亚写字好不好看会有人在意吗?重要的是《哈姆雷特》里的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摄影到底该算哪种艺术形式呢?其实摄影术在刚刚诞生之初是一个脚踏两条船的新兴艺术门类。照片与实景的高度相似性,使得摄影术在史料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摄影术可以归结为表现内容的艺术种类。但是问题出来了,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照一张照片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因此那时候照相机更适合去拍不会动的静物。你没法用照相机去扫街拍行人,也没法拍体育比赛中精彩的瞬间。因此照相机的史料性其实是被打了折扣的。而如果要是做为一个技术类型的艺术种类来看,首先那时候任何技法的独特性比今天都要高的多。今天绝大部份的技法是很容易复制的,别人告诉你一个技法所需要的照相机参数和后期参数,你只要小范围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就能达到想要的照片。但这在胶片年代,尤其是早期的胶片年代几乎不可能实现,在卷式的底片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时,或者说就算已经有了胶卷(卷式底片)。每一次外出能拍的照片数量也比今天动辄16GB,32GB的一张储存卡能存的照片少的多得多。而且胶卷是消耗品,洗胶卷也要钱,再加上那个年代人的生活水平远不如今天,可以说这一切种种限制使得摄影的技术难度比今天要难了无数倍。而正是因为这种难度,也凸显了一张高技巧照片的价值。

11164674.jpg


        可以说在摄影刚刚发明之初,虽然摄影术属于脚踏两条船的艺术种类,但实际上更偏向技巧展现这一边。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中包括卷式底片的发明,相机体积的减小,以及照片质量的改善。使得照相机的可使用范围变大,从而使得可表达的内容范围变广,因此摄影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优势开始加深。但是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各种摄影操作技术的难度在逐步降低。因此风光摄影的可复制性渐渐升高,而风光摄影在摄影大家庭中的地位也逐渐走向下坡。

        随着摄影术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优势加深,而在技术展现方面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被体现出来。人文纪实类的摄影作品慢慢成为了摄影大家庭中的顶梁柱。而唯美的风光摄影也不得不面对关于作品内涵深度不够的指责。被指责的主要方面在于风光摄影不能体现人对于自身的反思,以及对于社会的反思。而随着最近一次的技术大变革,也就是数码相机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又被进一步的加剧。例如,数码相机有屏幕了,所以曝光补偿不再是高难度的经验活,可以在屏幕上直接看到效果并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且可调整幅度也比靠经验判断能调整的幅度要大的多。再加上iso也可以调了。在胶片年代感光度(iso)取决于胶卷。一卷胶卷是相同的感光度。所以我们能看出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照片成像质量在主动方面做出了很巨大的改善(主动方面取决于拍摄者,被动方面取决于材料)。但同样摄影的技术门槛更低了。

        而亚当斯之所以能成为里程碑性的人物,在我看来和他机缘巧合下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在那个年代他的拍摄技术和后期暗房技术确实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而他的作品相对画意派也确实更符合摄影的本质。再加上他是最早一批,既唯美又写实的风光摄影家。所以这种种的原因让他成为了里程碑性的人物。而到了今天,你即使拍出和亚当斯一样的风光作品,也取得不了与亚当斯相同的地位,毕竟ps做出的照片和暗房洗出来的论珍贵程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而说到这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风光摄影真的没有办法弥补内容深度不足的缺陷吗?其实是有办法的,而且我相信这个办法所有人都能想到,那就是给景物附上不同的含义,就好像中国的古诗一样,一花,一树,一山难道仅仅代表本身吗?它们是人的写照,是社会的缩影。虽然这个方法人人都能想到,但是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西方的风光摄影师就不可能做到。因为给风景附意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就是读者能正确理解景物的寓意。如果你拍朵莲花想体现“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的特性,但读者把它和天天泡在桑拿房做大保健联系到一起,觉得莲花代表堕落腐化。那整张照片的思想传递就出现问题了。而能让拍摄者和读者想到一起去,那么在拍摄者和读者之间必须有一条纽带,一条文化的纽带。在中国这个纽带可以是唐诗也可以是宋词。从小大家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对于一些景物是有相同的认知的。但是你会发现西方社会的文化里是没有这条纽带的。

        而说到此处大家想想,西方的风光摄影师们面对一个确实存在但又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能怎么处理?只有拒绝承认,以“风光有风光的评判标准,和纪实类作品评判标准不一样”这类说辞来逃避风光摄影缺乏思想深度的天生弱点。但是这也引起了一个极其不好的连锁反应。“思想深度”的基础条件就是“思想”。否定“思想深度”的连锁反应就是否定了“思想”。既然思想不重要,那很多摄影师便会觉得自己每次都拍一样的视角,或者所有人都拍一样的视角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所以因为西方风光摄影师这不得已的办法,整个西方风光摄影都是处在倒退的状态下。

        在这一条逻辑链里可能并不存在某一个具体的坏人,很可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人站出来否定风光摄影的弱点,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坚持,一些人对于这天生缺陷的置之不理的态度所导致的。所以说到底我想说,不要迷信西方风光摄影处在世界主导性地位这种鬼话,在摄影大家庭中,无论西方风光摄影还是东方风光摄影,大家都是前妻的孩子,都生活在后妈家里,都不受待见。相比于西方风光摄影没有任何办法弥补这一缺陷而言,东方的风光摄影(主要中国和日本)如果大家努力还是有解决的这一弊端的可能的。那么谁才是主流呢?我相信不言而喻。

最后注:此文送给四光圈除段岳衡外所有成员,尤其是其中职业摄影师,功名利禄固然诱人,但望以后在媒体面前慎言,做人不能忘本,不要为了自己的名利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并把自己的文化,以及很多优秀摄影师否定的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