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遇见-震旦博物馆】 䓗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震旦曾是天竺对中国的称呼,大概和“东方红”是一个意思。 1、单色釉陶侍俑【隋】 高18.5-20.5cm 2、彩丝陶弹琴乐俑【唐】 高24.5~25.5cm 娱乐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项目,也是汉唐陶俑制作的题材之一,如汉代常见的乐俑、舞俑、吟唱俑、说唱俑及杂耍俑等等,即是为逝者日工娱乐的俑类。这些演艺型的人俑有的以个体单人表演音乐、舞蹈、杂耍或说唱艺术,有的则以两两成对或群体的形态合体表演,场面欢腾热闹。唐代除了延续传统的乐舞题材之外,还顺应时代潮流制作抬腿摆尾的舞蹈马玉骑马打球的陶俑,他们与演艺俑一样,特备注重动态的表现,形象活泼,姿态写实,甚至有些夸张滑稽的趣味,成为娱乐陶俑最引人入胜之处。 3、彩绘陶仕女俑【唐】 高35cm,45cm 汉唐陶俑很少再现有名有姓的个体形象,多是表现与死后世界息息相关的普通角色。这组唐代彩绘陶仕女俑容颜圆满,体态丰腴,两女子身着男装,腰带系于髋部,佩承露囊,足蹬尖头鞋。右侧抱婴女子头梳高椎髻,双手环抱一活泼幼婴于左肘处,婴孩双臂伸张,迎向左侧女子,此女子头梳坠马髻,双手作捧托状,似准备接抱婴孩。从中国古代传统来看,抱婴女子可能是女侍或乳娘,其职责大约就是照看儿童。 4、彩绘陶骑骆驼哺乳妇人俑【唐】 高46cm 骆驼上的妇女袒胸露乳,孩童正在吸允母乳。由此可见唐代妇女地位与自由开放的风气。 5、彩绘陶女乐俑【唐】 高19.2~20.5cm 6、彩绘陶金彩乐俑【唐】 高22~26公分 隋唐在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局面的同时,也迎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繁荣兴盛。隋朝建立伊始便在宫廷内设立九部乐,而唐代宫廷“合胡部”而成的燕乐则在充分体现开放自信、浪漫辉煌的时代精神之余,集中展示出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这组彩绘陶金彩女俑身上的绘彩多已剥落,只有披肩上的金红彩,颜色依然鲜艳夺目。从乐伎仪容仪态以及使用乐器等方面来看,可能表现的就是一组宫廷乐团。六位女乐伎手中分持觱篥、箜篌、琵琶、毛员鼓、笙和钹作演奏状,个个面颊圆满,薄施脂粉,秀眉朱唇,神情自若,姿态优雅,体态丰腴,表情丰富,造型曼妙,具有强烈的表演艺术风格。 7、素陶侍俑【西汉】 高度60cm 8、彩绘陶仕女俑【唐】 高43cm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繁荣时期,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女性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敢于大胆追求服饰的自然之美。此时,不仅时兴衫裙褒博的袒露装,在公开场合穿着胡服也颇为流行。这件唐代的仕女俑头梳高髻,鬓发抱面,面庞丰腴,细眼小口,身着翻领缺胯袍,下穿长袴,足蹬尖头鞋,两手抬于胸前,头和身躯微微左转,重心落于右脚之上,身姿婀娜,悠然闲适。 9、彩绘陶胡人乐俑【唐】 高18~18.5cm 这组乐俑中四名头戴幞头的男性乐手,脸型圆阔,双眼深邃,鼻梁高挺,留有络腮胡,身着窄袖翻领上衣与长裤,脚套长筒靴,五官特征与衣着打扮都是典型的胡人风格。四人分持答腊鼓、五弦、排箫和钹,双腿交叠坐在小圆毡上,头部微微倾侧,脸上充满笑意,彼此互动和谐自然。类似的胡人乐俑可见于陕西西安枣园村俾失襄墓出土的加彩乐俑。这类题材陶俑的大量出现说明在唐代胡汉交融已成为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