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都市相比
关西这几个城市都显得老气
老寺院,老街道
估计听得懂日语的人也听得出他们的老腔老调
可反复多次来这里玩的人们
恐怕正是被这老气吸引
因为寺院而闻名的地方多得是
所以京都奈良的寺院在我看来
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
走在各种知名寺院里
看着宗派和历史的介绍
平铺直叙,看过就忘
庙宇的建筑也多有相近
走着走着就没有了刚来时的新鲜感
走路,拍照,再走,再拍
-拍完了么
-拍完了
-咱今晚哪儿吃啊?
寺庙与城市是一样的
当你从游客变成了油条
开始熟悉,开始索然无味,开始想退票走人
心就开始活泛,满脑子食色性也
想找点鲜活的东东帮自己跳出这无味
因此逃离城市冲进山野或庙宇修行的人们
就跟想还俗的和尚一样
都是人性瘙痒症患者
就像睡觉之前,后背上的痒痒
今天这儿痒,明天那儿痒
看上去,修行是自律
其实,是在纵欲挠痒痒才对吧
仔细想来
那些靠去山上扎堆儿玩修行的人们
跟必须去健身房才拉懒筋的小伙伴们
没有什么不同啊
说到底
还是想沾佛的光的人太多了
群体性大规模地玩出家
是把我佛当成办证的了么......
所以啊
我最怕那些整天把感恩啊祈福啊修行啊挂在嘴上的人
看着不像有佛心,倒像有妖气
寺院的水池边有很多许愿的小牌子
坦诚的人性里反倒透着佛的温度
你最近禅不禅?
禅宗常说见性成佛
见性见性,先见人性
当传统的味道不是只靠寺院的山门来守护时
传统的人性就在生动的生活里被保留下来
这城市就不再只是所谓的“旅游城市”
而是很多人向往着去那里生活的地方
说到传统的人性
我想起一个故事
美国二战后出现了“垮掉的一代”
年轻的他们对抗一切传统的东西
以各种声色犬马填补空虚,蔑视法纪,逃避责任
令他们的父辈哀叹:这群孩子长大了可怎么办
后来,他们长大了
大多变成了他们父辈的样子
看着他们自己的孩子
也发出了类似的哀叹
这些自相矛盾却也非常自然的变化
可能就是最基本的所谓人性的传承
所传递的不是什么濒临失传的绝技手艺
而是类似百善孝为先或言而有信之类的
朴实的关于活着的道理
所以传承不仅是多来点国学课
更在于每天我们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从建筑、街道,到人们的言行举止
一个族群的可爱、可敬、可怕
基本上都在里面
店铺的装修风格再妖娆也只是外表
城市的风格关键还是“见人性”
在大阪去水族馆时
我向一位西装革履的帅大叔询问出口
他带我们走过三个站台直至出口
然后再赶回去等车
在京都买地铁票时不会用售票机
前面刚买完票的女孩停下来帮我们
看着我们顺利买到票之后才跑着进站赶车
下地铁时婴儿车不容易推
站台上的路人甲过来帮着抬起车子
然后继续成为路人甲离开
这些事情无关乎什么民族国家
只不过是人性的温度
这些温度让关西的那些古老风景有了更大的魅力
关西的老气之所以令人欣赏
可能就是因为
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
而仍然是生活本身
所以
美好的人性不会变老
再新的人类或世界也不会不爱它
那些坚守美好人性的人与地方
再古老
也不会缺少迷妹迷弟对他们的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