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单车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大爷,今年69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下岗后,一直在哈尔滨燎原街的这个地段,经营自行车修理谋生。图为2016年1月9日,王大爷在废铁中淘到一块质地非常非常硬的小钢条,准备用来加工打磨成修理工具。

据王大爷自己介绍,他老家是山东省昌邑县(现为市)人。六十五年前也就是4岁那年,王大爷随父辈闯关东,一起来北国冰城哈尔滨定居至今。图为王大爷2016年3月26日,正在免费给一位捡破烂的大姐焊接其已经散架的拖车。

由于当时的家庭条件所限,王大爷只念了四年书,便辍学在家等待命运的安排。迫于生存压力,王大爷不足17岁时,很幸运地就被“照顾”到一家建筑公司上班。图为2016年4月20日,王大爷在现场给一位送快递的小伙子补内胎。

虽然没文化在建筑队卖的是苦力,可王大爷从不埋怨什么,他说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家庭背景,在那个年代外来人口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如同雪中送炭还要幸福。图为2016年1月9日,王大爷在工作现场打磨工具。

王大爷不无兴奋地说,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两年努力他已经顺利转正了,成为该建筑队的一名正式员工,在那里一干就是21度春秋。2016年2月20日,王大爷依靠这个炉子和钢筋锅,在生火准备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下岗时的王大爷曾一度陷入困惑之中,结婚后已是两个孩子(一个上中学一个念小学)父亲的他,突然失去经济来源,对王大爷这样的工薪家庭来讲,无异于当头一棒。图为王大爷2016年4月20日,在查看刚刚补好的胎是否漏气。

寻思来琢磨去,权衡再三,考虑到自己的文化基础非常有限,王大爷最终选择了修理单车,作为经营自己后半身的生活支柱。图为2016年3月19日,王大爷席地而坐正在给一台电动车“把脉”。

当时的抉择之所以如此果断,主要有三点:第一自行车修理易学;第二自己初步掌握了单车维修的一些基本原理(上班来回骑车久了爱捣鼓捣鼓);第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我国,自行车多得就像春天里的花儿,遍地都是肯定不缺活,王大爷娓娓道来。图为2016年1月9日,王大爷正在用打磨机加工原材料。

他说他在单车修理行业里,为什么干到今天已经古稀之年的岁数,却依旧不肯放弃这门虽然不怎么体面,但足以解决家庭温饱的谋生手艺。首先是因为其能挣钱养家糊口,再则就是出于对自己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修了大半辈子的单车,突然停下来还真不习惯。图为2016年1月9日,王大爷正在自己的“手术台”上,将那块硬度超强的小钢条,加工成维修工具。

谈及这一话题,王大爷似乎有些遗憾。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便尚有小部分坚持骑行,也都是些老年人或自行车运动爱好者,这就意味着单车修理市场的前景,未来并不怎么乐观。图为2016年3月5日,王大爷在风雪中静静地等待。

由于修车技术过硬,靠着这门手艺起早贪黑整整三十年的王大爷,不仅在市里买了房,更令他引以为傲的是,自己两个孩子均已完成大学学业,并且成家立业有各自稳定的工作单位。当然,最让人感动的恐怕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王大爷乐于施善的一个义举——自从两个孩子参加工作之后,大爷每月都要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50到100元不等的生活费,通过其孩子给需要帮组的失学儿童奉献一份温暖和关爱。钱虽不多,但足以传递较大的社会正能量。图为王大爷2016年1月9日在工作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王大爷说他自己在最困难时期,也曾得到过亲朋好友及社会好心人的帮助,只要生活条件允许,力所能及的回报是天经地义的。本分实在的王大爷,他说他这辈子压根就不曾想过,自己究竟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只要一息尚存,有生之年没有什么比继续修理单车,这样的活更让他快乐无穷幸福无穷的了。图为2016年3月19日,王大爷做焊接活时需要佩戴的那副眼镜。

正常情况每隔几天,王大爷会用大约20分钟上下的时间,清晨六点左右就在自家门口早市上,有选择性地买些日常生活的蔬菜瓜果,接下来便将自己交给那些修理工具,在这条并不怎么起眼的街道边,与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的零部件,进行深入广泛的非语言交流。图为王大爷2016年4月20日,正在工作现场将一辆三轮车外胎拆下来。

生性乐于助人的王大爷,这些年利用自己的单车修理技术,一直在为路过此地的任何残障骑行者,提供免费维修服务。老人家似乎有些抑制不住地讲,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期盼,这个极其特殊的群体里,在全社会的积极倡导下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与帮助。图为王大爷2016年3月26日正在做焊接活。

至于将来自己还有没有什么具体规划,王大爷坦言道,他说他都这把年纪的人了,不图生命活得如何如何精彩,只在乎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实实在在。图为2016年2月14日,王大爷在为客人换钢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