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泸州,前几天回了一趟,因为突然又时不我待,所以一直保持战斗状态,办事都带长枪短炮,“所到披靡”,作为战利品的镜头未必都满意,但歉意的也表现了家乡靓化的真实,有遗憾同样是感情包,里面有寄托在冲动,这里请朋友们一起笑纳。 少唱“我的家乡并不美”,不少家乡与世界同当量级横向比发展应该是超前的了,“超标”的也有,与自己纵向比尤是日复一新,有前头,没尽头,老年人不只是有享头,年轻人多的是有奔头,齐头并进,谁都可以带头。泸州加油!大家加油! 最后三张是一个亭子,在那里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泸州城区的命案,几十年过去了,肯定有人还记得,围观过现场的人也应该还有健在的,当时警戒没现在张扬,人们在亭子周围清楚看见那位女受害人俯卧在里面。那时泸州城区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响过遍,而这命案轰动还因受害人先前在城区已经惹人注目。 那时泸州城区怎么个很小法?其实,泸州古老,很早就形成“一环路”——迎晖路到公园路到苏公路(水井沟)到治平路过大十字就又回到迎晖路,成封闭的四四方方的一环,反之亦然,平时散步走完就半个小时左右。这一环路是市中心,围着一块高地叫商场,那里又是市的“文化中心”,有宋建白塔,有大佛寺,有公共食堂(当时泸州最大的餐馆,国营),有电影院,有川剧院,有京剧院,有曲艺队,有风雨长廊,还有大茶园、寄卖行、字画社,等等,公共厕所也有,随便屙,不要钱,只是有时要等轮子。那会(儿),到泸州耍的或者探亲的,多半要去这两个中心走走,反正省时省力而其它街又少有可观,尤其在年三十吃了年夜饭后,人们也爱绕行一环路辞旧迎新,正反方向都有,那是热闹得水泄不通,但也还是不久就周而复始,多数只好打道回府,少数不甘心的就到商场一游。年夜饭有早有迟,一环路的人来来去去,所以摩肩接踵经久不息,直到下半夜,还有不少走入新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