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铃声叮当,骡蹄阵阵。 来自四川大凉山的马帮,在甘肃金昌龙首山下为西气东输三线管道永昌压气站外部供电线路工运送材料。赶骡人挥手吆喝,膘肥体壮的骡子应声迈蹄,驮着千斤重的砂石缓缓上山。这样的驮队称之为“马帮”。
2、为了走近道,驮队基本上在没有路的山间或戈壁穿越。他们身后的这道土墙,便是永昌县境内的汉长城。
3、电塔基座用的砂石料已运完。张陶坐在山坡上,若有所思的望着正在卸车的钢材。
4、八月的龙首山干旱少雨,马帮在归途中尘土飞扬。
5、不管活有多苦多累,大凉山的汉子都能够忍受,最让他们不能忍受的是这里的干旱,每个人的嘴唇都有不同程度的龟裂。
6、饮骡子和洗漱用水都是混用的。在西北的戈壁和大山深处,水是弥足珍贵的。
7、虽说一整天的劳累,但他们的每顿饭较为简单,米饭加一个肉菜。.
8、罗师傅在饭后天黑前拾掇损坏的驮筐。
9、余师傅给自己的骡子添加了玉米。劳作了一天的骡子,在风中飘逸着鬃毛,津津有味的在享受大餐。
10、收工后饮骡子是第一要务。
11、张超海把自己的骡子拉到草多的山顶,他养的小狗也跟着撒欢。
12、晚上的照明只有蜡烛。拉拉家常是消磨时间的好方法。
13、这次安家的地方,正好与当地的放羊倌比邻,他送驮队一副蓄电池和电灯,帐房里破天荒有了光明。
14、余前辉师傅和他的三匹爱将。
15、罗顺友师傅和他的三匹爱将。
16、张超海师傅和他的三匹爱将。他是驮队的头领,外交工作都是有他来了做。
17、张超江师傅和他的四匹爱将。他和张超海是孪生兄弟。
18、罗有财师傅和他的三匹爱将。驮队中他的年龄最大,是老大哥。
19、张陶师傅和他的三匹爱将。张超海、张朝江是他的叔父。
20、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搬家是常事,一星期左右就要搬一次家。又要搬家了。
21、俗话说,穷家破万贯。尤其是在这荒漠戈壁、在这大山深处,该拿的家什一定要带上,哪怕是平时你认为是垃圾,在这里也有它的用武之地。
《大山深处驮铃响》
2016年5月末的一天,因去龙首山(龙首山,位于甘肃省金昌市境内)拍骆驼,偶遇为西气东输三线管道永昌压气站外部供电线路工程运送材料的骡子驮队,有幸认识了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张潮海等六位汉子。通过近三个月的接触,凉山汉子超出常人的吃苦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内心深处,他们穿梭于山间,穿梭于沟壑拉着驮队的身影,在我心灵深处的暗室里显影,在我的脑海中慢慢的定影,使我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2016年3月末,张潮海领着双胞胎弟弟张潮江,侄儿张陶与同村的余前辉、罗顺友、罗友林六人,千里迢迢到了青海省平安县,为修建高压输电线路运送材料,66天后又辗转来到了甘肃省金昌市龙首山下,我与他们因缘而走到了一起。张潮海是该驮队的头,所有承包的活,都是有他出面交涉和签订合同。平时他是驼队的一员,与其他队友一样牵着骡子上山、下山,一旦有涉外事宜,他便去与方方面面的人物打交道、承揽生计。驮队共6人19匹骡子,其中张潮海、余前辉、罗友林三人九匹骡子为一组,张潮江、张陶、罗顺友三人十匹骡子为一组,分别住一顶帐篷。牲口的草料、饮水以及人的生活用品、吃喝拉撒,都有张潮海张罗。那天,张超海对我说,他要去跟老板借点钱,因为有几个人的衣服已经烂得实在不能穿了。
2016年6月初,余前辉师傅因骨质增生,腰痛不能干活,在县城买的药基本上吃完了,效果不太明显,自己的活都是有同组的罗友林和罗顺友帮忙。看到余师傅连走路都咬着牙的场景,我的心颤抖了,于是,回到县城的第二天,找了县城的一位老中医大夫,为余师傅买了止疼药、膏药、中成药。过了些天,当我再次去拍片子的时候,余师傅对我说,吃了我买的药效果十分明显。自此以后,只要我进山,都要给余师傅带上药,两个多月后,余师傅的腰痛病逐渐好转并能正常工作了。驮队来到甘肃金昌两个月了,每个人的嘴唇不同程度的都有龟裂,他们说,多苦多累的活他们都能够忍受,最不能忍受的是这里的干旱气候。除了给余师傅买药,我和我的影友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不管是谁进山,都要不同程度的给驮队带蔬菜、水果、西瓜、矿泉水,我们只是想让这些来自南方的老乡,多补充些微量元素和水分,至少在龙首山里工作时,身体状况更好一些。
2016年8月12日,驮队承揽的活计全部干完了,他们也从大山深处搬家到了长城脚下-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一边休息一边等老板发工资。一个星期后张超海来找我,说是工资还没有拿到,他们心急如焚实在等不起了,于是我与影友们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频繁的找有关领导督促此事。终于于2016年8月21日拿到了全部工资。期间,我与几位影友为他们宰了一只40斤重的羊,按照我们当地的烹调方法,做了有名的大煮羊肉。8月25日,驮队启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我们相约,2018年春节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