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匆匆而就的文章,我选择在记忆尚存的此刻匆匆记录下来,是因为在这个即将迎来农历新年的年二八晚上,我因为某些声音而得到了直击灵魂深处的启迪。(注:原作写成于农历狗年春节前两天,即年二八晚上)
悠悠“拜谢!”声
很久没有听到葬礼上
司礼人喊“拜谢”的声音了
来吊唁的人在灵堂前行礼
或跪地叩首
或鞠躬致敬
唱经人念念有词
家属亲朋堂下答礼
每一位吊唁的人礼毕
随即领取信物离开
司礼人便需于此时高喊一声
“拜谢!”
鼓乐队奏乐送客
整个过程便算是完结
2018,榕城:在礼堂搭设的地点,亲属们用灯光搭出一条小路,指引亡者亮堂的升天之路,让归去者走得舒坦。
吊唁仪式通常在死者生前住所附近举行
因而注定将发生在居民区及附近一带
整个流程在葬礼的倒数第二天完成
和尚道士们诵经作法
家属们恸哭悼念
亲友堂外走动
各类法诀有条不紊地按时辰进行着
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天空中声如雷动
在潮汕,死生都是大事
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
再藉由司礼人的一声吆喝离开
干干净净,了无牵挂
潮汕葬礼本不该拍
自打小母亲便教诲
逢葬礼行法事
一定要恭恭敬敬
一是向逝去的灵魂致敬
二是不要惊扰了亡灵归天之路
2018年,榕城:用来搭设灵堂最常见的三色帘布,幕后即是灵堂。
一方小小的帘幕之后
是万种世间的面貌
是人脸的千重姿态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
行礼的和尚们用数个铜盆并排放着
上置一支木板
大和尚当头走过木板
象征亡者走过奈何桥
随即鼓动亲友往铜盆当中撒钱
“撒的越多亡者在地下之灵手头就更足”
每走一次都是如此
统共过桥三次
礼毕钱银归袋
大和尚自拿去做法事用
2018,榕城: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和沿袭至从前数百年的葬礼形式,虽然存在很多逆社会方向的元素,但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它们都能够被保留。
我今年已经超过20岁了
参加过三次葬礼
每一次参加都像是一次成长
或者说更像是一次重生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二十多岁的年纪听这一声“拜谢!”
跟十年前第一次参加时
早已是大不相同
彼时心中傲气冲天
对这类繁琐的仪式不胜其烦
“对生者的叨扰”
“对死者的不尊重”
这是我对潮汕葬礼最初的印象
行法事之人心中不甚清净
走流程的人又多同床异梦
兄弟姐妹不合
三姑六婆不合
矛盾比比皆是
逝者撒手一去
生者却总有太多的羁绊和牵挂
2018,榕城:顶上是民房,底下则是灵堂搭设的最佳所在。
抛开这世间的尘缘和烦恼
只有经历过灵堂之上的洗礼
还有这悠扬的乐声
唱诵经书声
司礼人的“拜谢!”声
袅袅飘在半空
为逝者引路
予生者以新的启迪
于喧嚣之中独留一分宁静
留一分直击灵魂的空灵之声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