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双“老农”特有的大手正捏着细细的眉笔描眉画眼准备粉墨登场。

马堤吹腔剧团是一个由马堤村村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最早成立于清朝年间,如今台上的演员大多是唱了一辈子戏的古稀老人,清一色都是农民。2009年,马堤吹腔成功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名录收集整理了20余出传统剧目,还创作了《巧训儿》《父子争印》《王思乡还乡》等反映当今农村变革的现代吹腔剧目。

吹腔戏的表演粗犷豪放,人物动作设计大胆夸张,生活气息浓厚,化妆彩用油彩,有固定脸谱,各行当扮相明显。装油彩的盒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因为眼下团里人手不足,像王大哥一样的“多面手”不在少数,乐师帮演员“打扮”的场景随处可见。

吹腔的行头很复杂,演员们合力装扮。

小姑娘是团长的小女儿,有心培养孩子能学戏,但又不希望她学门吃不上饭的本事,王团对于孩子学戏这件事还是有些纠结。

当地为发展旅游,建起了一座古香古色的戏楼。有时县里会邀请剧团上台演出,一辈子在土戏台唱戏的演员们,这下找到了感觉,个个精神抖擞。

穿上戏服,平日里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仿佛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

戏楼上精美的雕刻和舞台上的演出交相辉映。

马堤村业余吹腔剧团是当地眼下唯一幸存下来的剧团,在当地尽管喜欢听、喜欢看、喜欢唱的人不少,但吹腔戏依然面临着传承问题。现在剧团里年纪大的演员七八十岁,真正能沉下心来学习的年轻人极少。

他们穿上戏服就是民间非遗传承艺人,脱掉戏服就能下田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