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斋德进书法/标签/毛笔字
-
有副对联是:得天时,占地利,善人和,伟业鸿远;凭拼搏,靠诚信,纳贤才,卧龙腾飞! 每个人都渴望在事业上成功,去体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感。我们需要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办公室内悬挂几幅励志的哲理名言书法,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努力拼搏,你的努力,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天时地利人和为三要素,它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想要事业做大做强走的长远,还需要不断拼搏奋斗,讲诚信,广纳贤才。如果朋友有比这... -
-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 -
咏柳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 -
回乡偶书二首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贺知章少时便以诗文成名,很早就离开了家乡,在...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出自唐代李世民的《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译文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这是一首篇幅短小的诗歌,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语短而味浓。“板荡”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主要描写周厉王无道昏庸导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后来“板荡”便被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萧瑀是唐太宗倚重的大臣,他恃才傲物、性格孤僻,但是唐... -
临帖之作: -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唐代:杜甫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译文]仙山方丈与茫茫的海水连成一片,天台山总是掩映在烟云之中。在人间我常常看到这样美丽的画卷;然而人老了,只能空闻,不能亲身目睹实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容不下我同游;王子乔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载我飞升。这一生只能随着万物飘浮,在哪里能够跳出这世俗的尘氛。 -
万俟咏简介: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长相思·山驿宋代: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译文短亭长亭,古今离情。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雨后的秋... -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写景(幽篁、深林、明月)意境: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 -
王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终南别业作者: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出自唐代杜甫的《玉台观》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此山头 一作:北山头)王铎原帖:译文玉台观是滕王建造的,参观玉台观寻访古人的遗迹。壁画上画有仙人萧史站在彩云之中,石碑上记得有滕王序文,有如鲁恭王在灵光殿留下的文字。玉台观雄伟高耸,直通五方天帝诸神;殿宇中的壁画画出了十洲仙界的仙灵。人们传说听到笙鸣鹤叫,大概是晋人王子乔乘鹤飞过北山头。临帖: -
王羲之《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纵24.7厘米。2行,12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奉橘帖》书体为行书,奉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短信。字体大小有丰富变化。此帖在唐代就很有名,唐代诗人韦应物《答郑骑曹求橘诗》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迹的典故。原帖: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次句... -
《三上北高峰》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晓莺主席三上北高峰,都在他第一次来杭州那段时间。根据主席不走回头路的习惯,这三次我们分别从北高峰的正面和东、西两侧爬上去,再从不同方向下山的。主席为什么对北高峰特别感兴趣,连去三次?我分析是北高峰乃杭州近郊最高的山峰,主席喜欢登高望远,站在北高峰顶,放眼远眺,湖光潋滟、山色空蒙,涛涛钱江、烟波浩渺。主席诗人气质,对这景色的感受肯定和常人是不大一样的。杭州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思就是:“人要依照大地的法则来生存;大地要依照上天的法则来运行;上天也要遵从道的法则来运行”,那么“道法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概括得很精辟。“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 -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
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菩提偈: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惠能完整诗篇: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关于这四句偈语的来历是这样的,一日,五祖弘忍把座下弟子都叫过来,让大家各做一首偈语,并说谁做的偈语有悟性... -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大意】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说在这里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太 阳升起。我不害怕浮云遮住远眺的视线,不畏惧前路上的奸佞小人,只 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的地方。 -
白云泉唐代: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译文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人写泉水不侧重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