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斋德进书法/标签/书画
-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 -
孔子名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句意: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今日的天是由很多明亮的物体组成的,成为无边无际的天空,有太阳,月亮和星系不停的运动。它覆盖着万物。现在的大地,由一小撮土堆积起来的。但它广大深厚。它载着三山五岳而不觉沉重,振动江河大海也不泄漏,大地上的万物都由它承载。再说这山,是由许多拳头大小的石头垒起来的。但它高大... -
天道酬勤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 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客中行 / 客中作作者: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风月一庭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
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菩提偈: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惠能完整诗篇: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关于这四句偈语的来历是这样的,一日,五祖弘忍把座下弟子都叫过来,让大家各做一首偈语,并说谁做的偈语有悟性...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大意】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说在这里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太 阳升起。我不害怕浮云遮住远眺的视线,不畏惧前路上的奸佞小人,只 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的地方。 -
白云泉唐代: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译文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人写泉水不侧重刻画... -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
赐萧瑀作者: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译文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公元653年),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一副自勉联,他的出处有三个,也不知道是哪一个?希望朋友们有谁知道他真正的出处,欢迎留言探讨!1.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2.邓文滨(清)《醒睡录》记载,此联为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3.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所作。开始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有的说是蒲松龄。赏析:上联是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率军伐秦,过漳河的时候,命令士兵只留三天的干粮,然后把船沉没,把锅砸碎... -
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 -
大风歌两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译文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将其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他是这样一位与诗文无缘而且极度轻视文人尤其是诗人的半文盲帝王,却写出了两首千古... -
版本一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临帖要掌握他的章法:《快雪时晴帖》第一行上下的“行气”一贯,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间距疏朗,重心错落,“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第三行自然作结,美感丰富。最后“山阴张侯”四字似元明卷轴之下款,气完而神足《快雪时晴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林散之草书《清平乐·会昌》,“当代草圣”之誉由此而来 -
人生八雅之四——《琴》《棋》《书》《画》【一】琴知音一曲百年经,荡尽红尘留世名。落雁平沙歌士志,鱼樵山水问心宁。【二】棋山穷水尽无舟舸,路转峰回别样天。方寸之间人世梦,三思落子亦欣然。【三】书无芳无草也飘香,石砚研飞墨染塘。笔走龙蛇盘九曲,鸾翔凤翥舞三江。【四】画云雨山川素纸装,晓风残月入华章。一毫漫卷千秋韵,七彩融开几度芳。人生八雅之四——《诗》《酒》《花》《茶》1 诗春花秋雨尽成韵,晓月寒霜皆入联。偶得佳词忘所以,唐风一揽不知年。2.酒淡淡馨香微透光,杏花村外送芬芳。别君执手情无限,会友斟杯醉亦... -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 -
怀素的草书被书史称为“狂草”,其用笔圆劲有力,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为了学习书法,怀素拜邬彤为师。后又游历中州,向颜真卿等书法家学习笔法,获取了很多有关书写草书的真谛。陆羽撰写《僧怀素传》,只记载到他与颜真卿切磋书艺为止,之后的事情,可能是由于二人分离,相互之间不通音讯,陆羽也就无法记叙下去了释文:人人送酒不曾沽 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 真堪画作醉僧图怀素学书情形,称他不拘小节,饮酒以涵养性情,以至寺壁里墙、衣裳器皿,到处都有书写的字迹。他因贫穷无纸可书写,就种植了万余棵芭蕉,以... -
赵 丹 - 兰亭序 王羲之 《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 一作:阳)山 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 -
赵孟頫行草《宗阳宫帖》释文:孟頫记事再拜。彦明郎中乡弟足下。前者所言宗阳宫借房。请任先生开讲。今已借得门西屋两间。彦明疾早择日收拾生徒為佳。想吾弟必不迟了也。专此不宣。 十月十三日。孟頫再拜。此帖是赵氏任江浙儒学提举时写给属吏之信札。据方家 评介,此札笔力厚重,笔法精美,当是赵氏五十岁左右时书写。下面我来临帖:孟頫记事再拜。彦明郎中乡弟足下。前者所言宗阳宫借房。请任先生开讲。今已借得门西屋两间。彦明疾早择日收拾生徒